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千村行
小村有了“生態水塘”
——在東光縣西王校店村
初秋時節,站在東光縣西王校店村的水塘邊,只見岸邊上樹木繁茂,生機盎然;水面上水鳥戲水,泛起層層漣漪,一派田園生態水景風光。村黨支部書記李觀棟介紹,現在周邊4個村可從這里取水,澆灌著5000多畝耕地。
談起昔日村民亂倒垃圾的大坑,如何變身為“澇時蓄得天上水,旱時澆得千畝田”、又能調節村莊周邊小氣候、美化村莊環境的生態水塘時,李觀棟說,村里能建起這樣一個大水塘,得益于縣里開展的“一村一坑塘”工程建設。前幾年,通過從涉農項目資金中傾斜一點、縣鄉財政補一點、村里籌一點,共投資80萬元,對村西南的大坑進行了開挖,通過連續兩期的建設,建成了目前這個水深8米、面積150畝,可盛水50多萬立方米的大水塘。
李觀棟介紹,水塘的水主要是通過兩種渠道儲蓄,一是雨季收集降水和地表徑流。下雨時,村里和耕地里的雨水都匯流到了這里,來年春天可為村民春灌提供用水。二是引蓄每年縣里跨流域調來的客水。現在水塘通過一條溝渠與引蓄客水的河道相貫通,一次性蓄水就能滿足一個季節村民灌溉所需。為提高水塘蓄水的利用率,該村通過地下管道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發揮村農民用水協會的作用,號召村民合理用水、節約用水,并建設管理水塘。
李觀棟說,村里建起大水塘后,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現在水塘水質清澈,四周綠樹環繞,形成了一道獨特的農村田園生態水景。水塘建成后,年年有不知名的水鳥來此停歇,成群地游來游去。村民王洪亮說,過去用井水澆地,鹽堿度高、水質差、成本高。現在坑塘里的水直通到了地頭,省工、省力、省錢,還增加了產量,提高了質量。現在農民很少用地下水澆地了。
東光縣水務局局長張吉海介紹,該縣根據農業用水布局,對原有村莊坑塘、廢棄的磚瓦廠洼地和自然洼地等進行統一規劃擴挖改造。目前,全縣447個村建起坑塘600多座,其中具備蓄水灌溉功能的坑塘達到了398座,面積9860畝。一次性蓄水能力達到3000萬立方米,控制澆灌農田61萬畝,能覆蓋全縣80%以上的耕地面積。(記者周萬良 通訊員高正義 趙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