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義縣七甲鄉調研:田間地頭如何對接大市場
在基層——尚義縣七甲鄉蹲點調研(下) 田間地頭如何對接大市場 作為蔬菜之鄉,七甲鄉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一半多來自種菜。種出的菜只有順利地賣出去,那些辛勞才有意義,可有時賣難還是不期而至。 “甘藍壘墻,西芹上房”描繪的就是賣難出現時的情景,收獲的菜無人問津,白白爛掉,菜農豐產不豐收。尚義縣委書記孫海東有一次到村里和菜農座談,話沒說幾句,十個人呼啦走了六七個,原來是收土豆的菜販來了。“幾位農民圍住菜販,不停地說好話,而菜販背著手,叼著煙,一再壓價。”這一幕刺痛了孫海東,“只有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才能改變菜農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避免蔬菜產業的大起大落。” “如今,菜農看菜販臉色賣菜的情況大為減少。”通過“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等,七甲鄉超過60%的蔬菜不再依靠小菜商、地頭經紀人銷售,而是實現了訂單式生產。在這場銷售方式的變革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擔負起了重任。 “菜農單打獨斗成不了氣候,必須‘抱團’闖市場。”楊軍曾是當地有名的蔬菜經紀人,2008年12月他牽頭成立了甲天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張家口的合作社中率先與北京超市開展“農超對接”。“一家一戶沒辦法和大客戶對接,人家也不愿意和散戶打交道。成立合作社后,就相當于在千家萬戶和大客戶之間搭建起了一個平臺。”目前,甲天合作社已與超市發、物美、華普、首航等4家北京連鎖超市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年外銷蔬菜5萬多噸,帶動菜農戶均增收1萬多元。 “農超對接”實現了菜農和超市的共贏。對菜農而言,按照合作社的生產計劃專心把菜種好就行了,銷售由合作社統一負責,不用自己操心,價格一般還高于當地市場價。據介紹,經由合作社銷往北京超市的蔬菜,甘藍每公斤比市場價平均高0.06元,白菜平均高0.05元。對超市而言,由于是從田間地頭直接進貨,減少了中間環節,銷售時有價格優勢,平價蔬菜甚至成為吸引客源的一種手段。北京一家超市負責生鮮商品采購的董經理說,即便個別年份某種蔬菜產地價格出現大幅下滑,他們也會參照菜農的成本按保護價收購,“我們算的是長遠賬,一個穩定的供應渠道對超市而言十分重要。” 合作社是由菜農組成的闖市場的“聯合艦隊”,農業龍頭企業則是帶領菜農闖市場的“領頭雁”。近年來,青島浩豐、日本三通、山東親百利等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相繼落戶七甲,使七甲蔬菜不僅行銷國內市場,還實現了出口創匯。去年在蔬菜市場相對疲軟的情況下,這6家公司外銷蔬菜3.6萬噸,占全鄉蔬菜總產的40%。 青島浩豐在七甲有4500畝生產基地,全部通過了美國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其中有機蔬菜認證基地1500畝、出口基地2000畝。他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和菜農簽訂協議,統一為菜農提供種苗、化肥、農藥和銷售服務,目前共發展訂單戶1350戶。和這家公司已經合作了3年的菜農田燕青,今年已經賣了4茬生菜,收入13萬多元。他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我負責種,公司負責收,只要質量過關,銷售不成問題。” 青島浩豐尚義分公司經理王剛介紹,在國內他們的主要客戶是幾個大型速食連鎖經營機構,國外客戶則集中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菜農交售的生菜經過分揀、保鮮處理等工序后,用集裝箱外運,一般三天后即進入韓國市場,十天后進入新加坡市場。”去年,七甲鄉蔬菜出口創匯600萬美元,在尚義縣各鄉鎮中名列第一,其中青島浩豐尚義分公司一家就實現出口300萬美元。 市場中闖蕩的經歷,還喚醒了七甲菜農強烈的品牌意識。“過去我們的蔬菜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山東、河南等地客商收購后貼上自己的商標,身價立刻就提高。”據尚義縣副縣長金賀雙介紹,這兩年僅七甲鄉就涌現出好幾個蔬菜品牌,比如甲天合作社的“七甲山”、青島浩豐尚義分公司的“綠行者”等,“綠行者”還被評為河北省著名商標。 “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大蔬菜就地深加工的力度,力爭實現由單純賣蔬菜到既賣蔬菜又賣蔬菜產品的轉變。”七甲鄉黨委書記韓桂峰介紹,青島浩豐蔬菜保鮮加工項目目前已經完成選址,即將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建設一個20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和8個1200平方米的保鮮蔬菜存儲庫。2015年項目建成后,年蔬菜加工能力可達1萬余噸。“到那時,七甲的蔬菜在銷售方面就能實現‘兩條腿走路’,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
關鍵詞:蔬菜,對接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