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樂村,兩個小女孩走在上學路上。這里四面環山,交通很不方便。
力氣小的女生在力氣大點的女生幫助下爬上小溪邊的臺階。
早晨,住宿的孩子在洗漱。這些八九歲的孩子就得適應住校生活。
同樂村,余天才坐在屋里烤火。他穿著一雙新鞋,這里的孩子平均每月都要穿破一兩雙鞋。
志愿者給孩子們帶來了錄有知名人士講讀的好故事制成的MP3,陪伴孩子漫長的上學路程。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同樂村,一名小學生正跳著跨過一條湍急的溪流。當地的小學被撤并到十幾公里外的鎮上,孩子們上學要徒步行走十幾公里的崎嶇山路。上學的路上充滿危險和艱辛。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農村人口向鄉鎮、鄉鎮人口向縣城“梯度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加上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適齡兒童減少,作為“教育末端”的村級學校或因生源減少,或者因鄉鎮撤并而大量“消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10年評價報告》顯示,在2000年到2010年間,我國農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有4所農村學校消失。十年間,農村小學減少22.94萬所,減少52.1%;教學點減少11.1萬個,減少六成。
農村學校日益荒蕪凋敝,農村教育出現了“城擠、鄉弱、村空”的局面。過度撤并導致農村學生上學遠、上學難。
“媽媽,我走啦!”10歲的余青秋在門口揮揮手,用傈僳語跟家里人道別,準備去上學。余青秋甩著馬尾辮,快跑了兩步,不遠的路口,同村的余仙和永花正在等她,準備一起翻越山嶺,徒步行走四個多小時去學校。
余青秋住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同樂村,是香格里拉最大的傈僳族村寨,四面環山,交通非常不便,當地人自稱為“被遺忘之地”。
由于適齡學童越來越少,村寨里的小學幾年前被撤并,如今這里的孩子都要去十幾公里外的葉枝鎮上學。這十幾公里,孩子們要徒步三四個小時。
余青秋跟余仙、永花碰頭后,三人商量了一下,決定走后山的小路。同路的還有幾個村里的學生。后山的小路要穿過一片玉米地,再蹚過一條小溪,雖然路難走一些,但是路程能縮短不少。
由于剛下了一場小雨,山路有些濕滑。不過孩子們顯然習慣了這種山路,他們一路有說有笑,走路并不受影響。
后山走的人比較少,有些地方并沒有路。一條溪流沿山蜿蜒而下,因為雨季,溪水有些湍急。到了小溪邊,余青秋先蹲下來洗了把臉,曬得直冒汗的小臉被冰涼的溪水一激,顯得更紅了。女孩們在石頭上休息了一會兒,然后挽起袖子、卷起褲腿,小心翼翼地踩著溪水里的石頭蹚了過去。有膽大的孩子在石頭上玩起了連環跳,幾秒鐘的時間就跳到對岸。對幾個十歲的孩子來說,這個過程顯得有些驚險。
因為路途遙遠,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總是盡量少帶東西。好在現在學校解決食宿,她們需要攜帶的東西并不多。
走了大約半程,余青秋覺得有些口渴,但是同行的幾個人都沒有帶水。正好路邊有一棵桃樹,但是青秋膽子小不敢爬樹。余仙和永花嘲笑了她一頓,她們倆像小猴子一樣“噌噌”幾下就上了樹。再下來時,兩人衣服口袋里都塞滿了桃子。
渴了就路邊摘果子,熱了就溪水里洗把臉,有時候運氣好,還可以搭一段路過的拖拉機,這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不過大部分時候,她們都是徒步走完十幾公里的山路。十幾公里的山路,余青秋并不覺得太累,但她心疼鞋。寨子里的孩子幾乎每個月都得穿壞一兩雙鞋。
葉枝鎮的葉枝完全小學,共有學生750余名,大部分都是傈僳族、藏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的孩子。像余青秋這樣村寨和學校距離十幾公里遠的學生,平時就寄宿在學校,周末回一趟家。
9月10日一大早,來自北京的“上學路上”公益活動志愿者來到同樂傈僳族村寨。志愿者給孩子們帶來了錄有知名人士講讀的好故事制成的MP3,希望這些故事能夠陪伴孩子漫長的上學路程。
此次“上學路上”公益活動領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媒體同學會秘書長牛麗燕關注鄉村學校撤并問題已有多年,她說,近幾年村小撤并后,雖然教育質量得到了改善,但深山里的孩子為了求學,需要步行幾個小時,有些地區山路崎嶇,使得孩子們的上學路充滿了危險和艱辛。合并鄉鎮學校后潛在的問題還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