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這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宣傳口號。而此前,一檔名為《漢字英雄》的文化綜藝節目也在河南衛視熱播。這些節目在全社會掀起一場“漢字風暴”,讓人們得以重新檢視自己對漢字的掌握程度,欣賞漢字之美,體味漢字之韻。
事實上,漢字聽寫比賽高收視率的背后,是國人漢字手寫能力普遍下降的嚴峻現實。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鍵盤輸入替代書寫,網絡用語漸成風尚——在告別“鉛與火”的同時,我們逐漸失去很多與漢字“親密接觸”的機會,很多人變成了“鍵盤手”,患上了“失寫癥”,“漢字危機”成為一個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那么,漢字信息化與漢字文化傳承二者是否相悖?漢字文化應如何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創新和發展?
沒必要夸大“漢字危機”
零點指標數據針對京、滬、穗等12個城市進行了“中國人書法”系列調查,結果顯示:有94.1%的受訪者都曾提筆忘字,其中26.8%的人經常出現該情況;除此之外,很多人經常寫錯別字或者寫字越來越難看,甚至懼怕手寫。難道,傳承了幾千年的漢字正面臨嚴重的“荒漠化”危機?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原國家語委副主任李宇明并不認同“漢字危機”的說法。他表示,“危機”應該是指有衰退甚至消亡的危險,一種文字有沒有危機,要看使用這種文字的人群有無滅亡危機,是否要放棄自己的文字;要看文字能否繼續很好地發揮記錄語言的功能,能否適應現代的制字和用字技術。“從這四種因素來看,漢字沒有多大的危機——即便有危機,也沒有到嚴重困難的關頭。”
李宇明認為,電腦輸入技術的廣泛應用的確減少了人們寫字的機會,有可能加劇提筆忘字現象;不過,信息化也增加了用字機會,人們的認字量在迅速擴大。至于電腦技術和信息化是否為“提筆忘字”的根本原因,它們對人們寫字的影響程度究竟有多大,當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數據。“另外,提筆忘字也不排除心理原因,漢字系統有許多形近字,也是造成提筆忘字的一個原因,比如‘巳、已、己’‘戊、戌、戎’和‘戈、弋’等。相信在電腦產生之前,人們也有提筆忘字的現象。”李宇明強調。
《通用規范漢字表》研制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認為,把提筆忘字歸咎于電腦技術,在邏輯上行不通。“人們應當檢討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養的降低,以及對母語和漢字缺乏敬畏之心,沒有愛惜之情——這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培養成寫字的愛好和習慣,而不能怪罪于人類用智慧發明出來的電腦。”她表示:“我們可以探討漢字手寫機會少了,很多人特別是青少年寫字水平下降這個問題如何解決,不過,沒有必要把這種現象夸大為‘漢字危機’。”
雖然認為“漢字危機來臨”的說法并不準確,但李宇明指出,對漢字有危機意識不是壞事。“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華民族須臾不能離開的信息載體。我們要敬惜、珍愛漢字,并不斷地完善它,熟練地掌握它,科學地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