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漸近尾聲,旅游卻成了國人公德缺陷的“審丑”之旅:升旗過后的天安門廣場留下5噸垃圾,游客不顧警示隨意攀爬圓明園古墻遺址,寧波動物園里游人用紙屑向動物投食,寧波高速路堵車乘客下車“扛”走旁邊農田里的大冬瓜……泰山步道旁蘋果核、橘子皮不時從山上滾落……貴州苗寨景區游客打群架。很多景點嚴重超員,人滿為患。(10月6日新華網)
長假旅游從未如此近距離的走近尋常百姓,黃金周不僅成了經濟杠桿,也成了國人精神道德以及文化發展的一個折射。因此,應該將現代化的旅游倫理提升到重要位置。
不難看出,現代化的旅游倫理將文明旅游、紳士風度、修身養性、愉悅身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注重對旅游文化的尊重,成為旅游發展的核心。
可新聞中的不文明旅游,為了所謂的自我需要和享受,很多人將自身應該承擔的高尚道德,以及自覺化的公共情懷扔到了一邊。這些人,只看到了自我需要,而忽視了公共需要;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遠景利益和公共利益;只顧考慮個人感受,而忽視了公共效應,以及對景點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這種旅游雖然暫時增加了收入,卻會對旅游生態造成無形的傷害和破壞,甚至會形成破窗效應,對公共環境、道德生態和旅游生態造成破壞。比如不文明做法,會讓旅游環境應有的溫文爾雅的氛圍流失很多。可持續發展的鏈條一旦形成了斷裂,短期內無法恢復和彌補,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應喚醒現代化的旅游倫理。其一,過去,旅游對絕大多數國人是奢侈品,今天,它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讓倫理意識和旅游生態一起發展。其二,通過強化和教育,讓更多人努力成為優秀的旅游者,注重涵養身心的同時,更要對文明素質和旅游行為進行規范,成為君子游客和紳士游客。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臺灣地區經濟迅速騰飛,很多暴發戶去歐美旅游,和如今一些內地人一樣,也常常當街吐痰、大聲喧嘩、喝酒鬧事、不排隊、隨地亂丟煙蒂垃圾等,飽受輿論非議。一些國際飯店甚至明確表示不接待臺灣游客。隨后,臺灣當局和民間團體倡導了十幾項運動,如“勿隨地吐痰”、“說話講禮貌”、“上車請排隊”等,被稱為臺灣的新形象運動。當下,我們應該借鑒臺灣的這種做法,開展轟轟烈烈的新形象運動。第三,旅游公司和景點尤其應該高瞻遠矚、放眼未來,將承載量的檢測、公布,放到重要位置,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注重對游客權益的保護,注重厚德和反哺,用坦蕩行為給游客和旅游事業帶來更多的美好驅動,讓旅游品質更上一層樓,“促成一個平等、負責任、可持續的旅游新秩序”。 —耿銀平(河南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