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圓夢人”呂振華 從不停歇追逐夢想的腳步
農場轉型產業園區,十年經濟收入百倍增長;招大引強謀求跨越式發展,實現與央企的成功合作;“人人有社保、個個享退休”,讓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成果;筑巢引鳳吸納各地英才,將大學校園落戶苦海沿邊…… 發展夢、央企夢、民生夢、大學夢……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呂振華,以超出常人的謀略和膽識,帶領中捷人圓了一個又一個的夢。 鹽堿地變身亮麗明珠 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捷友誼農場,2003年改制時,中捷的工農業總產值僅有10億元,稅收3000多萬元。2012年歷經十年創業,全區經濟產出245億元,全部財政收入38.2億元。百倍蝶變的增長速度,不僅讓中捷位列全國農墾區之首,也使其成為渤海新區最亮麗的明珠。 農墾時期,投入2個億就是全國先進,而開發區每年投入20個億在排行榜上也難找到名字。對于2003年時的中捷來說,能否成功改制無疑是決定當地經濟發展的關鍵。而最大的現實問題是,開發區經濟是工業經濟,最需要的是土地,而中捷15萬畝的鹽堿地又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如何實現園區開發和農民利益的雙贏,引發了園區領導者呂振華的深思。 一次到匈牙利考察,當地政府“以土地換年金”給予百姓保障的做法,給了呂振華啟發。“2004年,我們開始著手進行農業產業、農村社會形態、農民身份三種戰略轉型。我們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把他們手中的土地收歸園區管理。同時,給予農民包括不低于原土地收益的轉型生活費以及養老保險、勞動力就業在內的長效保障。”呂振華說。 以東胡莊為例,2007年1月簽訂轉型協議后,園區按協議隨之收回該村的土地使用權,農民開始領取轉型費每人每月200元,耕地照種。隨著中捷產業園區的新城區———黃驊新城的規劃建設,2010年1月起園區又將轉型費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這個轉型對于中捷之后幾年、乃至今后更長遠的發展意義重大,可以說是一次正確的、開創性的戰略抉擇。1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權為招商引資、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城建設創造了一馬平川的優勢條件,成為中捷產業園區快速崛起的重要平臺。”呂振華感慨。 十年過去了,中捷產業園區實現了一次改制、百倍增值的發展,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位列全國農墾區之首、137個省級開發區第二位,在滄州18個縣市區排名第三。 從不停歇追逐夢想的腳步 憑著敢想敢干敢拼的不服輸精神,呂振華帶領中捷人完成了許多讓外界認為不可能的“異想天開的美夢”。歷經27次談判,終于實現與中海油合作的“央企夢”,可謂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6年,計劃發展下游產業鏈的中海油集團,在尋求來料加工的合作伙伴中無意間發現了中捷石化。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中海油考察的過程中,中捷石化無論國家資質、環保測評還是設施配置,都是最全面最正規的。經過中海油法律調研小組的各角度評判,對方初步敲定了合作意向。 雙方實力懸殊,注定合作之路崎嶇不平。中海油要求最低合作門檻是原油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以上,可當時中捷石化只有30萬噸。是冒險投資8億元上馬設備達到對方要求,還是繼續過原來“小富即安”的日子?糾結的呂振華,當時在本子上寫下這樣一句話:“合作成功,中捷將一飛沖天;合作失敗,中捷將萬劫不復。” 在歷經一年半27次談判后,隨著與中海油合作成功的一錘定音,中捷人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報。雖然中捷石化讓出了部分控股權,但這次合作不僅解決了當地石油化工產業原料和資金的問題,更為地方財政創造了90%以上的稅收保證。 呂振華的執著和堅持,在中捷當地有口皆碑,他從不認為自己是“官”,凡是關乎中捷發展的事他總是親力親為。香港洋紫荊公司收購中捷福森油墨項目,是園區重要節點性項目,呂振華全程參與洽談。在一次關鍵談判中,雙方約定的日子正巧趕上大霧。為了信守承諾不耽誤談判,呂振華顧不上天氣的惡劣,打了輛出租車就趕往首都機場。 一小時的車程,走了整整一天,危險隨時降臨。但同行的人沒人敢勸呂振華,大家都知道他在項目面前“不考慮天氣”。到了機場,恰巧飛機因霧晚點,他們終于在凌晨4時趕到香港,準時坐到了談判桌前。港方大為感動,他們改變原來的計劃,由公司董事長親自接待,很快促成洋紫荊公司全資收購福森油墨,使中捷這家原來年收入只有1000多萬元的民營小廠,發展到現在年銷售收入實現3億多元、納稅1100萬元的中型企業。 “要讓中捷百姓都生活得幸福” “要讓中捷產業園區的百姓都生活得幸福。”這是中捷產業園區領導者十年來堅持不懈的追求。 2004年春節前,身為中捷產業園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的呂振華到基層走訪。在一戶困難群眾家里,一雙求生的大眼睛深深撥動了他的心弦。那戶人家十七八歲的女兒因患肌無力,家中又無錢醫治,只能癱在炕上,無助的眼神里充滿了對生活的渴望。得知女孩因為沒錢治病耽誤了最佳治療,呂振華眼含熱淚,發誓一定要讓中捷百姓都享受到改革成果,個個生活得幸福。 于是,在中捷改制的第二年,呂振華就主張將二分之一的財政資金拿出來,用于補貼民生。正值百業待興,面對班子成員的猶豫,呂振華說,“錢沒了可以掙,老百姓的需求不能等。” 隨后,一系列惠民政策實施開來。養老保障實現全覆蓋,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人人有社保、個個享退休”;教育保障實現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實施15年免費教育,所有中捷籍大學生均可獲2000元至5000元助學金;醫療保障實現全覆蓋,無論群眾身份如何,都能獲得80%以上的醫療費報銷;生活保障實現全覆蓋,全面推行農村轉型按月發放轉型金,對下崗職工和殘疾人給予生活補助;住房保障實現全覆蓋,建設保障性住房4668套,形成了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 未來5年,打造千億元產業園區,群眾收入實現倍增,向著4萬多人共富目標再進一步,也成為呂振華新的奮斗目標。 苦海沿邊引來“金鳳凰” 呂振華還有一個夢,就是辦“大學”。2005年,呂振華第一次提出想法時,很多人都認為“不可能”。哪家大學愿意到人煙稀少的苦海沿邊來呢?更何況中捷又沒什么知名度。怎么吸引大學落戶中捷?呂振華想到“筑巢引鳳”這個詞,他和同事們決定先把一流的大學校區蓋起來,然后將知名大學引過來。 蓋校區需要幾個億的資金投入,這筆錢哪里來?困難面前,中捷產業園區提出一個創造性的想法,那就是出讓經營權,吸引各大企業、商家和城投公司,來建設校區內的公寓、食堂、銀行以及其它基礎設施。 高校不花一分錢,一流校區免費用,在眾多優惠條件下,在中捷人的誠意感召下,2008年河北農業大學終于決定將該校的渤海校區落戶中捷。如今,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已連續兩年招生,現有5000名學生就讀。而與河北農大渤海校區一路之隔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也已建成,即將招生。今年4月25日,北京師范大學渤海新區附屬學校也已開工建設。中捷產業園區的高教園區占地7.2平方公里,至少可容納6所大學入駐。 呂振華由衷地感慨,在當地辦大學不僅可以提升城市人口素質,更重要的是可以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儲備人才。目前,河北農大渤海校區為對接當地產業發展,已增設港口物流、海洋及水產養殖、石油化工等新專業,一批批大學生如同新鮮血液注入中捷,為當地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記者代晴) |
關鍵詞:呂振華,圓夢人,中捷產業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