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會診大氣污染治理 三平衡考驗環首都圈治霾
工業布局如何避免新源污染? 氣候條件﹢經濟要素,布局需平衡市場效益與環境承載力 合理布局,實現分區建設,工業區的本意是更為有力地實現節能環保。但是,多位專家對“新的工業布局會否帶來新源污染”產生深深憂慮。 “要根據地形和天氣氣候等影響因素,來考慮優化能源結構和工業布局,實現區域環境治理。”世界氣象組織大氣環境、國際現場觀測協調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這一論斷一出,立即引來多位專家關注。 “以往工業布局時,更多考慮交通、市場、勞動力等因素,很少考慮氣象問題。”徐祥德認為此種經濟考量無可厚非,“但是作為環保硬約束的京津冀區域,在布局工業時,就必須要加上氣候條件這一指標。” 對正在蓬勃興起的渤海灣建設,徐祥德特別提醒,要注意充分考慮地方性環流因素,對污染物擴散能力進行統計估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工業布局。 那么,新形勢下工業布局需要做哪些新功課呢?徐祥德建議,布局之前,要對污染源進行評估和預算。通過在渤海灣地區設置一些觀測點,就可以了解到當地工業區排放的污染源有什么、會影響哪些區域、影響作用有多大等。 “通過觀察和分析資料,就可以對整體地區的污染源做到心中有數,從大氣、化學等多個學科共同結合來考慮污染源的影響。”他認為如此可以更全面地優化工業區布局,實現合理、經濟的調控。 郭斌則建議,要充分發揮新建項目環評在布局中的“調節器”、“控制閥”作用,從項目落地源頭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項目,優化我省第二產業內部結構。 “工業區建好以后,在防治污染上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徐祥德認為,雖然污染物排放在工業區布局之前已經有所考慮,但由于不同天氣條件、過程和季節都會對污染物排放有影響,還需要通過密切監測,削減這些因素帶來的污染影響。 “比如可以預先對每個月、每個季節污染源的影響進行測算,如果某個季節易導致污染擴大,就可以在這個季節到來之前對污染源工業進行適當控制。”徐祥德表示,通過長期多層次的監測分析,增加對污染源與形成污染之間關系的認識,積累相關數據,可以有針對性地加以調控。 |
關鍵詞:治霾,環首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