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美修煉成監聽“技術控”
德國經濟實力強大,與之匹配的軍事安全能力也足夠強大。從技術角度而言,面對強大的德國,美國國安局情報人員何以能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這是很多人關心的疑問。
手段1
美潛艇藏海底竊取光纜信息
一位匿名的通信安全研究人員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稱,美國在信息技術方面占據的先發優勢為其監聽默克爾提供了很多便利。
據該匿名研究人員介紹,在傳播的三個環節都可以做到監聽。首先是終端,不管是使用手機還是固定電話。其次是傳輸的路線。如果是無線,監聽會相對容易些,可以直接收集電磁波,美國駐德大使館就使用這種手段。有線通訊稍微困難些,但仍然可以做到監聽,比如在傳輸路線上架設東西,雖然輻射小,但仍然可以收集到信息進而破解。美國就是通過這樣竊聽光纖信號的。至于海底光纜,難度雖然較大,但美國也已經“動手了”。
有國內媒體報道,2005年3月服役的美國“吉米·卡特”號核潛艇,就攜帶有專門用于為海底電纜安裝竊聽裝置的深潛器。該艇最大下潛水深達到600米,通過坐沉海底,釋放出潛艇攜帶的深潛器實施監聽或者將監聽裝置安裝到光纜上長期監聽。通過這種手段,美國完全有可能監聽到默克爾的絕密信息。
該匿名研究人員稱,監聽的第三個環節,就是進入核心交換網,進而在諸如交換機等設備上做手腳,將信息全部記錄下來。
手段2
服務器上可查網絡“行蹤”
網絡也是美國實施監聽的主要途徑。
民眾通常認為“無國界”的互聯網,其實具有非常明顯的地理特點。作為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在互聯網上實施監聽則更有“優勢”。
前述匿名研究人員介紹說,通俗而言,如果把互聯網理解成一張大網的話,其核心節點,大多數是在美國。不像通話線路有相對固定的路徑,網絡公司并不是依據用戶所在地選擇服務地點,而是依據其他因素,比如便宜或高速等。也許兩個點離得很近,但兩個點之間的路徑很忙,就會選擇其他的路徑。
就算你是和英國的人在社交網站“facebook(臉譜)”上聊天,網絡也會通過該公司在俄勒岡州或北卡羅來納州的大型數據中心,或通過靠近北極圈的瑞典小鎮呂勒奧德上的數據中心。所以,很有可能的情況是,你我的聊天在世界上很多服務器都留有痕跡。
包括谷歌、雅虎、臉譜在內的9個主要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都被爆出允許國安局通過“后門”進入搜集用戶信息。
觀察
監聽默克爾旨在對抗歐元?
美媒稱美方關注德經濟政策變化,服務于美貿易代表
監聽丑聞曝光后,美國在歐洲盟友眼中的印象,更加“清晰”:美國就是一只“笑面虎”,表面上笑呵呵,其實,暗地里小動作不斷。
那么,為何美國非要扮演這種“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角色呢?
美國在德國的金融機構設立監聽站點的做法,難免令人聯想到經濟戰。
“這一地點似乎很難用所謂的‘打擊恐怖主義’來解釋,倒是讓人更多聯想到頂級金融領域的信息獲取。”德國之聲評論說,“這么做是背信棄義。”
德國《時代》周報則援引德國外交政策專家約瑟夫·布拉姆爾的觀點指出,美國監聽默克爾手機表明,美德在經濟和貨幣問題上出現了對抗。德國在歐盟和歐元國家中有強大影響力,對這種對抗起著決定性作用。
布拉姆爾認為,歐元現在成了美元的對手,這導致美國想非常詳細地了解歐洲這個競爭對手的領導力量在想什么和做什么。“對默克爾手機的興趣純粹出于經濟原因”。
有美國媒體指出,對德國,尤其是默克爾的監聽,更多的出于經濟原因。美方關注主要的經濟大國如德國,會在經濟政策上有何變化,從而幫助美國外交官和貿易代表在相關的協議談判中取得主動。
美國諜報機構搜集和分析與經濟事務相關的情報則是公開的秘密。實際上其他國家也在從事這方面的情報搜集工作。這實際上就是“間諜活動VS反間諜活動”。與往屆政府相比較,奧巴馬政府更重視搜集和評估經濟情報,并為此調動更多資源。
2009年2月、即奧巴馬上任不久,中情局在每天向奧巴馬匯報國際安全和威脅的基礎上新增“經濟情報匯報”。時任中情局局長利昂·帕內塔指出,這一變化旨在理解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情局計劃聘請更多經濟分析師。
在批評美國“胡作非為”之外,德國自身也展開了反思:應減少對“老大哥”美國的依賴?,F在的情況是,德國必須不那么依賴美國公司(互聯網提供商、谷歌、蘋果、亞馬遜、思科……)以及美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