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能與學生合影。
看著曾經的課桌,蔣光能幾許不舍。
村小的孩子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用在蔣光能身上再合適不過了,身為代課教師,他家徒四壁,他不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更不是女兒眼中的好爸爸,但是確是學生眼中當仁不讓的好老師。
蔣家坡村是達州市達川區百節鎮的一個偏遠山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貧窮使得莊稼漢們紛紛背起行囊走出大山。原本熱熱鬧鬧的蔣家坡村小,在村民不斷的走出去之后,變得更加寂寥。這一切在蔣家坡村小最后一位代課老師蔣光能看來,都是那么的愁腸百結。
最后時刻母親倒在了講臺上
記不清到底是在哪一年了,總之就是在村里孩子最需要它的那一年,百節鎮蔣家坡小學成立了。它是這個寂靜的村子從熱鬧到荒涼最后的見證者。這所由村民集資成立的村小場地狹小,卻先后讓蔣光能與他母親易孝玉傾注了全部的余熱,甚至生命。
蔣光能的母親在17歲嫁來蔣家坡村不久后,便進入了蔣家坡小學執起教鞭,成為了這所村小的四個老師之一。那時候學校村里的孩子都在這里上學,從清晨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到課間飯后的玩樂聲,再到傍晚眨巴著眼睛期待放學的躁動聲,蔣家坡小學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蔣光能說:“由于父親早早就過世了,母親一人撐起整個家,兄妹四人都靠母親拉扯大。”
“母親熱愛她的職業,幾乎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學校。”蔣光能回憶道,“母親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干農活、做飯,然后去學校。晚上回家還得去忙農活,身上的擔子是真的重。”當初少不更事的蔣光能,那時候還不能理解母親的辛苦,唯一的印象就是母親為她的工作幾乎鞠躬盡瘁。
清苦的日子總是格外緩慢,蔣光能一家人艱難地熬到了1989年,這已經是易孝玉堅守崗位的第26個年頭。這一年對于蔣光能來說,算不得好年份。因為,這一年母親去世了,蔣光能的人生也從此改變。
“那是在1989年的開學季,9月2日。”蔣光能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易孝玉將生命最后的時刻,永遠地鐫刻在了她畢生所愛的講臺上。接到母親倒下的消息,蔣光能同弟弟立即飛奔到學校。“看到母親時,她已經斷氣了。”
接過教鞭他成為孤獨守望者
母親的離世,留給蔣光能的除了無盡的悲傷,還有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們。這像是一種責任,更像是一種使命。山里艱苦的生活條件讓人避而遠之,這意味著村小里少了一位老師,這個空缺卻無法得到填補。在母親的靈堂前,經過反復思索后,蔣光能決定接過那沉沉的教鞭,將這群小孩帶到畢業,然后就出去打工。
二十幾年前,在那個閉塞的村莊里,比起同村的農民來說,“老師”這個身份無疑為蔣光能頭頂鑲上了一層光環,這也幫他贏得了妻子最初的支持與鼓勵。那時候,村小里一共有四個老師,學生也分幾個班,每個班三四十人。
“沒想到,真的沒想到。”蔣光能嘴里不停地重復著這句話。蔣光能說,自己20歲出頭時就接替母親的工作站上村小的講臺,而當初的他怎么也不會想到,時代的變遷會如此劇烈而無聲無息,同時也給自己的人生打上深深的烙印。
在“先富起來”的村民的帶動下,村民帶著孩子去了條件更好的鎮上,甚至城里,蔣家坡小學的學生漸漸少了,老師也由四個變成三個,兩個,到2005年時,學校只剩下了蔣光能一個老師。寂寞的大山,陡峭的懸崖,學校旁邊幾棵松柏在靜靜觀望。村子漸漸變得荒涼,“老師”的光環也漸漸變得黯淡。從此,蔣光能成了蔣家坡村小學最后的守望者,每天與孤獨為伴。
笑對學生
卻愧對愛他的家人
從最初的“教完這一屆學生就出去”,到后來被強烈的責任心捆綁,蔣光能這一教就是24年。他沒能兌現他當初在母親靈堂前許下的“把這群小孩帶到畢業,然后就出去打工”的承諾。蔣光能的妻子不堪忍受貧窮,在多次與蔣光能爭吵無果后,忿然外出打工。目睹蔣家坡村日漸寂寥的村落和空寂的家,蔣光能幾度彷徨,糾結,甚至絕望。他不知未來的路該怎么走下去,但每天的工作還得繼續。
早晨5點不到,蔣光能就要起床割豬草、煮豬食、喂雞、為女兒做飯等等。做完這些,他又要趕去學校打掃衛生,督促學生讀課文。學校沒有食堂,也沒有水源,接近中午時分,蔣光能就要扛起扁擔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挑水,一步一步踩在柔軟而冰涼的土地上。緊接著,他要到廚房生火,把孩子們從家中帶來的米飯蒸熱。而到了下午放學,蔣光能要留下學習稍差的學生為其補課,在完成了這些后他才一個人靜靜地離開學校。然而放學并不等于空閑,蔣光能還要繼續去地里干活,直到天色完全沉下來,才是他回家的時候。“農村的農活是忙不完的,再做都有。”蔣光能滿臉疲憊地看著記者,幾次欲言又止。
大山深處,夜晚帶來的沉寂將孤獨描繪得格外清晰。無數個漆黑的夜里,蔣光能看著月光下自己瑟瑟發抖的微小影子,思索著同一件事:要不要離開?若離開,村里的孩子就沒有地方上學;若留下,這意味著自己將繼續孤獨,并且一貧如洗。但這樣的糾結情緒在站上講臺的那一刻就會戛然而止。“如果我走了,孩子們就沒有地方上學,實在是沒有辦法。”蔣光能眼神流露出幾許復雜的神色,他說,“每年過年時看到家家戶戶都大包小包買東西回來,看到他們在鎮上城里買了房子,我心里總不是滋味,感覺愧對我的妻子和女兒,沒能給他們一個好的生活條件。”
面對未來
下一秒可能成乞丐
今年暑假前,學校只剩下了9名學生。而暑假后,這9名學生也都表示,新的學年要去鎮上讀書了。在這個本該熱鬧的開學季,蔣家坡小學卻被迫停辦了。考慮到蔣光能對教育事業的特殊貢獻,百節鎮中心校柏校長決定將蔣光能調去中心校任教,但這個善意的想法遭到了蔣光能的拒絕。“我不好意思去。”蔣光能壓低聲音說,“中心校里都是正式老師,只有我一個人……”話雖未盡,但他的眼神已經讓人明了,他覺得自己身上總跟著“代課”二字,低人一等,故而選擇了另一所離鎮上稍近的百節鎮測繪小學。
“小時候總覺得父親不夠愛我,對待我和其他的學生都是一樣的,沒有一點特殊對待。在我生病時,他也總是在學校,媽媽又在外面打工,那時我還是有些怨恨。”說起父親的工作,蔣光能的女兒蔣歡歡說,“每年的暑假,別的同學都去城里玩了,只有我一個人在家,那時我就想為什么我的爸爸不去外面打工掙錢。過年時別的同學都有父母帶回來的新衣服,我真的好羨慕。”
比起當年的不理解,如今的蔣歡歡表示,現在想來覺得父親真的很偉大。而在隨著女兒長大成人之后,蔣光能的妻子也逐漸理解了蔣光能的工作,回到了他的身邊。蔣歡歡說,“父親的一生是貧困的一生,他為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所有。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親能夠老有所養,也希望社會能夠給他一個‘名分’,這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對于未來,蔣光能不得不說是茫然。“我不知道我的明天在哪里,也沒有錢去購買養老保險,也許下一秒我就可能成為一個乞丐。”蔣光能與母親兩代人,將自己最美好的時光拋進時間的無盡長河中,只略略泛起了一點微光,然后重新回到平靜之中。(記者王華逸攝影劉建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