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礦場給于家峁村帶來了經濟利益,也帶來了一場關于“雙重戶口”的紛爭(彭亮攝)
“我們90多口人的村子,就有十幾個人有‘雙重戶口’。”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柳林鎮于家峁村一位于姓村民說,“他們就是來分錢的。”
柳林——山西省最負盛名的資源大縣之一,轄區內已探明蘊藏礦產15種,其中煤炭的遠景儲量達100億噸以上。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柳林縣的百姓帶來了福祉,也使這里上演了極為典型的利益博弈。
在這些利益博弈中,“戶口”經常成為穿插其間的重要道具。
近期,于家峁村有村民反映稱,該村存在“多名村民擁有雙重戶口”問題。村民還認為,該村村委負責人于海兵“以虛假材料手段補錄農業戶口,并利用以此獲得的雙重戶口謀求私利”。
當事人于海兵對人民網表示,“我本來就是農村戶口”。于海兵稱,他之前的確“買過一個藍印戶口”,后來發現小城鎮戶口沒什么用,在社會上辦事存在各種障礙和問題,后來他就注銷了該藍印戶口,恢復了自己原本的農業戶口。
當事雙方,各有說辭。以“戶口”為焦點的爭執,背后的詳細情形究竟如何?近期,人民網到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柳林鎮于家峁村進行了實地采訪。
農業戶口的“價值”
于家峁村的其他村民,為什么該村于海兵等十多人的“雙重戶口”問題耿耿于懷?這要從2012年一次“分紅”說起。
2012年,當地某家在于家峁村的土地上采礦的企業向該村支付了一筆費用。當年10月,由于海兵支持會議,確定為于家峁村的每個村民發放福利5000元。戶籍落在于家峁村者,才有資格領取這筆錢。
于家峁村是個不足百人的自然村,和其他4個自然村一起歸并為一個行政村“王家莊村”。于家峁村村民反映問題時所指出的于海兵,即在王家莊村擔任村委、并具體分管于家峁村工作。
和柳林縣的其他村莊不同,為于家峁村村民帶來“福利”的礦產不是煤炭,而是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的青石。
“分紅以后應該每年都會有。”于家峁村康姓村民說,不止是分紅,還有企業擴大礦場的占地補償,以該村可以擴大開采的礦山面積超過300畝、而每畝占地補償3萬元計算,僅占地補償的費用大約就有近千萬元。所以,很多村民對擁有“雙重戶口”、也獲取了上次分紅的十多口人很不滿,認為這些人相當于侵占了自己的利益。
村民們就此問題找過一些政府部門反映情況。在此之后,這十余人的“重戶”問題在被逐漸清理,涉及者的非農戶口被陸續注銷。
但村民們對目前的結果持有異議。村民們認為,這些人以后仍然可以拿走原本屬于自己的利益。“這里面還有戶口遷出我們村20多年的人。”康姓村民表示對此不能理解,他認為這簡直就是“投機取巧”,通過弄虛作假的手段、可能還有拉關系走后門等等行為,在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中隨意變換身份,獲得利益。
康姓村民稱,自己在咨詢公安部門戶政工作人員時得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農轉非,不能非轉農”。因此,他和于家峁村其他村民都認為,類似于海兵等曾經擁有“雙重戶口”的人,在注銷重復戶籍時,應該被注銷其農業戶口,而不是注銷其非農業戶口。
在于家峁村以戶籍所在為依據、進行占地補償費用以及企業分紅的發放的背景下,于海兵等4戶十多口人的戶籍問題成為了雙方的爭論焦點。
對于這個不足百人的自然村來說,未來的占地補償獲將達到“每人約10萬元”。該村另一位于姓村民表示,村民們現在沒有在種地也沒有工作,基本都是在四處打工。當地開礦所帶來的“福利”,對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他們很重要。“這一定要爭。”于姓村民說,即使不計算將來每年的分紅,僅僅是近在眼前的占地補償,可能在可分配的總額上都有200萬元的差異——而每個村民究竟能得到多少,取決于“落戶在于家峁村的人到底是81人還是97人”。
“非農”與“農”的分歧
“我本來就是農村戶口。”當事人于海兵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他之前的確“買過一個藍印戶口”,具體時間記不清了,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
于海兵稱,后來他發現小城鎮戶口沒什么用,在社會上辦事存在各種障礙和問題。“我到哪里,人家也不認啊,社保啊什么的都沒地方落。”于海兵說,后來他就注銷了該藍印戶口,恢復了自己原本的農業戶口。
對于如何注銷了自己的非農業戶口,并轉回了農業戶口,于海兵沒有詳細說明。而反映該問題的于家峁村村民則認為,于海兵落在于家峁村的農業戶口是“違法違規”取得的。在他們向政府部門反映了該問題之后,于海兵“才不得不想辦法注銷了他的非農業戶口”。
“他離開村子20多年了,在村里沒有一分土地,在縣上的工商銀行上班,現在村里的土地有開發價值了,他就又弄了一個農業戶口。”于家峁村的康姓村民說,“就是來分錢的,是來侵占村子里村民的利益的”。
在一份柳林縣公安局向當地電視媒體展示的一份情況核查報告中,于家峁村村民所反映的“該村多人有雙重戶口”問題被予以證實。
這份核查報告顯示,于家峁村村民所反映的該村4戶的雙重戶口問題確實曾經存在。其中于海兵等人既有農業戶口也有非農業戶口,并有不重名、不同號的兩個身份證。如于海兵,其農業戶口姓名為“于海斌”,非農業戶口姓名為“于海兵”。
于家峁村村民從今年4月起,陸續向多個政府部門反映該村的“雙重戶口”情況。2013年7月,山西省電視臺經濟資訊頻道對此進行了報道。
人民網在柳林縣公安局戶政股得到了一份對于家峁村村民雙重戶口問題調查的情況說明。該情況說明稱,“經初步調查核實,對舉報人舉報的于海斌、于三鎖、于照平、于海萍四戶人員的重戶問題,在前一階段戶口清理整頓的工作中已于2013年6月份之前(即山西電視臺報道之前)全部予以刪除,目前正在對媒體報道的相關情況重新進行核實。”
“紅利”催生“雙重戶口”
人民網在柳林縣公安局戶政股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柳林當地“雙重戶口”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與歷史遺留因素有關。在2005年全國戶籍聯網之前,戶籍歸派出所和鄉鎮管理,在此之后才逐步回歸公安局管理,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包括數據錄入等錯誤在內的問題。此外,在當年辦理“藍印戶口”期間出現的一些重戶現象,也屬于歷史原因之一。
呂梁市公安局在2013年1月下發的一份關于該市戶口登記管理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的文件中,有著這樣的表述:全面核查糾正在辦理“藍印戶口”期間造成的重戶問題。對于因歷史原因在辦理“藍印戶口”期間造成的重復戶口,各地要本著“實事求是、群眾志愿”的原則,保留其中一個常住戶口。
而全國性的戶口登記管理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
現實中,所謂“非轉農”其實已經不是新鮮事。2010年,曾有媒體報道,浙江義烏195名公務員集體“非轉農”。報道中稱,當地公務員將戶籍從城市遷往農村,目的是為了獲取巨額利益,并援引當地接受采訪者的話稱“義烏一個農村戶口少說也值100萬”。
“自2003年公安部門不再硬性規定大學生新生統一遷移戶口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村戶籍的新生選擇把戶口留在原籍而不再遷到高校。”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說,“上大學跳農門”的觀念已不再流行,當代社會的“非轉農”,是一種“戶籍及捆綁權益”的“非轉農”。
依照《戶口登記條例》,一個公民只能在一個地方登記為常住人口。“一人一戶口”,是剛性的戶籍規約,也是資源配置、循序管理的重要依據。“雙重戶口”繞過制度紅線,意味著可能被少數人用來躲避監管、肆意騰挪;意味著某些人可能在享受著戶籍所依附的醫保、福利等“額外紅利”。
目前,與此相關的規定、條例等,似乎顯得有些“過時”。特別是地方性的有關戶口登記工作的條例,多是對“農轉非”規定詳細而卻對“非轉農”表述模糊。
比如,山西省政府辦公廳最近與此有關的下發通知“晉政辦發【2013】91號”中,關于推進該省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內容多是與“農轉非”相關,而與“非轉農”相關的表述則只有一句:“由城市城鎮落戶到農村,但仍生活、居住、工作在城市城鎮,不賴以土地為生的居民,不得執行農村的生育政策。”
“‘雙重戶口’不用說,那當然是應該嚴加杜絕的。”一位在公安系統從事戶政工作、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至于非轉農,我個人認為,要照顧到農民利益,就要參考落戶地當地多數人的意見。但這在現實中,又根本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