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陜西、內蒙古等地LNG工廠被中石油限供后,目前華北地區的部分化工企業的氣源開始出現供應受限。11月12日,滄州大化發布公告稱,中石油當日暫停向公司供應天然氣,該公司尿素及硝酸生產裝置停產。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而要解決氣荒問題,價改并不是根本出路,關鍵還是要加大煤制氣、煤層氣、頁巖氣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加國內氣源。
多地企業被迫停工
繼河北滄州大化11月12日遭限氣停工后,河南中原大化也將從本月20日開始停工80天。遭遇類似情況的還有西南、西北等地區。根據中石油有關冬季供氣情況會議上的內容,今年用氣高峰期間,我國天然氣資源供應不容樂觀,且管道的輸氣能力有限,缺口或在80億立方米左右,且華北及華東等區域的缺口尤為嚴重,缺口量或占整體缺口的一半左右。
據河北某燃氣公司的孫總介紹,因華北地區進入供暖期,居民用氣大幅攀升,為保證華北地區城市及居民用氣,按照“保民用,壓工業”的原則,中石油開始限制工業企業用氣,對于交通用氣則實行停供。
“氣荒”或已提前到來
國家發改委曾預測,今年天然氣需求至少1920億立方米,但資源供應最多17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達220億立方米。這種預測已經大幅超過之前媒體報道的預計140億立方米的缺口。10月14日,國家發改委也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各省市相關部門發布通知預測稱,今冬明春天然氣供需矛盾較往年將更為突出,如遭遇持續低溫等極端天氣,保供形勢將更加嚴峻。為此,要求三大石油巨頭保持現有氣田高負荷生產,確保新增產能按期投產,并多渠道增加進口。
對于中石油限供天然氣,業內人士稱,這“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分析人士表示,“今冬明春將出現較為嚴重的天然氣供需矛盾早在預料之中,但沒想到會來得這么早。”據悉,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嚴峻形勢下,中石油全力保供,預計全年供應1115億立方米天然氣,同比增幅14.6%。盡管如此,天然氣仍然供不應求。
“三桶油”力保穩供
據悉,目前中石油塔里木油田、長慶油田、青海油田和西南油氣田等四大冬季保供主力氣區均滿負荷生產,預計向下游用戶供氣超300億立方米。同時,積極與中亞天然氣管道各供氣方銜接,按最大可供資源量進口天然氣120多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
11月份進入供暖期后,中石化將安排榆濟管道日均進氣量3050萬立方米,較供暖期前增加150萬立方米/日,儲運設施基本達到滿負荷運行。并提前組織中原文96儲氣庫試采作業,以緩解山東、河南等地迎峰度冬的供需矛盾。
同時,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計劃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量達128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22%。中海油目前已運行廣東大鵬、福建、上海和浙江四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珠海和天津兩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計將于年底投產。
需理順定價機制
有業內人士認為,天然氣價改宜早不宜遲,價改是解決進口倒掛的有效手段。但完全市場化后帶來的漲價則可能使得天然氣失去成本優勢,需求市場萎縮,最終無法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所以要想解決天然氣供需矛盾,還要加大國內供應,大力發展頁巖氣等。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也指出,自今年7月10日起,我國根據存量和增量氣分別提高了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這次調整后,新增氣價格其實已經采取了比較市場化的定價方式,而目前天然氣存量氣占絕大多數,說明價格還是沒有調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