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到底《術前簽字不少患者家屬說“嚇傻了”》
新聞閃回麻醉意外、大出血、休克、死亡……面對眼前的一紙“術前知情同意書”,不少患者家屬驚慌、恐懼和擔憂。簽與不簽?對他們來說,都是大問題。
一石激起千層浪。燕趙晚報22日A03刊登的《術前簽字不少患者家屬說“嚇傻了”》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多位熱心讀者結合自己或家人的親身經歷強烈呼吁:“醫生,術前談話與簽字請你更加人性化,好嗎?”而省會多家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將對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進行培訓或談話,使其在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術前談話、簽字時更加藝術化,更加人性化。
術前談話與簽字請更加人性化
“我母親前幾天因腦血栓住到一家大醫院,由于病情比較急重,醫生當時建議做開顱手術,說否則可能病情會更重。可沒想到,也是因為母親的手術前談話和簽字,把我們嚇住了!”市民王先生說,當時,他只記住了醫生給他說的兩句話,大概意思是“老人這次要做的開顱手術風險性很大,一旦出現了意外,可能是長期昏迷,植物人,也可能下不了手術臺……當然,手術成功了,老人的病情也就被控制住了。”
王先生說,事后,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醫生辦公室的,“當時我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感覺母親就要離我而去了,心像沉到了海底。”
接下來,王先生還要面臨的是他人生最大的考驗——母親的術前簽字。“接過醫生送來的‘術前知情同意書’,越看越害怕,尤其看到最后出現大出血、昏迷、休克、死亡之類的字眼,我都哭了。”王先生在和妻子一番緊急商量后,才顫巍巍地簽了字。“簽完字,我就緊拉著醫生的手,懇求醫生一定要盡力,盡全部的力!”王先生說,當時,他感覺醫生像天使那樣神圣!
對于術前談話和簽字,市民錢女士同樣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去年,我愛人因痔瘡到醫院接受手術,在所有手術中,這應該屬于最小的那種了,可醫生的術前談話至今回想起來還是那么毛骨悚然,也有大出血、昏迷、感染、二次手術等可怕的字兒。”錢女士說,“可醫生跟我談話的過程中,是那么平淡、冷靜,甚至無情。”
錢女士說,她最大的希望就是,醫生對患者家屬的術前談話和簽字,無論從語氣上還是態度上應更加人性化和藝術化,這樣才不至于嚇壞患者家屬,才能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和支持。
錢女士的一席話,代表了多數熱心讀者的心聲——醫生,術前談話與簽字請你更加人性化,好嗎?
醫院將對外科醫生進行相關培訓
“晚報的報道很好,也很及時,我們將對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通過培訓或內部交流的方式,來改進術前談話、簽字。”本報的報道同樣引起省會各大醫院高層們的關注,省人民醫院、省二、三、四院,河北醫大一院、省兒童醫院、市一院、市二院、市三院等相關負責人不約而同地表示,對患者及家屬的術前談話、簽字,絕對是醫生們的一項“藝術活兒”,如果與患者及家屬交談得不深,一旦手術不成功,勢必落下埋怨甚至家屬的不理解;如果將風險談得很細,卻又不說明發生概率其實接近于零的事實,勢必會嚇到患者及家屬。這個“度”如何才能把握得恰到好處——既讓患者及家屬接受,又不至于嚇到患者及家屬,進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和支持,這是一門功夫很深很深的“學問”。
多家醫院負責人表示,近期,他們將對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或通過培訓,或通過內部交流等方式,使醫生充分認識到術前談話及簽字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和家屬的信任。
多家網站轉載多位網友支持
本報報道在互聯網上引起強烈反響,短短一天時間,《術前簽字不少患者家屬說“嚇傻了”》相繼被新浪、中國網、中新網、人民網、搜狐等各大門戶網站轉載。以下是部分網友留言:
“秋天的風停了”:手術同意書通常是在時間非常急迫的情況下簽署的,很多條款根本來不及細看,而且里面還充斥著大量的專業用語,想仔細研究也看不懂,因此對協議書中院方“術后有任何情況概不負責”的說法既擔心又不滿。
“呵呵,再呵呵”:國家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配套的法律法規和賠償辦法,通過增加整個醫療過程的透明度和提高醫護人員的醫術醫德,來規范和約束醫院手術簽字這一習慣做法。
“天,更深的藍”:有關部門應盡早制定出公平、通俗的協議書,其中應特別考慮到作為弱勢群體地位的患者的利益,協議書通俗易懂,少用專業術語,以真正實現醫患雙方地位的平等。(首席記者王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