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霾根本還在能源調整 最好在源頭解決潛在污染
核心提示 11月12日,本報刊發了《濕法脫硫方式助長霧霾?》一文,介紹了一位專業人士的觀點:濕法脫硫裝置在削減大量SO2的同時,又像是個大型PM2.5發生器,沒有被捕捉到的(亞)硫酸鹽、(亞)硝酸鹽和粉塵與大量排放的水霧滴為PM2.5的快速形成創造了條件,助長了霧霾的產生。 連日來,該觀點引發不少讀者的熱議,也引起省外一些媒體的興趣。就此觀點,相關環保專家表示,目前來看,濕法脫硫是公認的比較穩定的脫硫方式,究竟對PM2.5的影響有多大,有待進行科學研究。同時,專家認為,霧霾較往年增多的根本原因還是污染物排放量大、氣象條件不利,要治本還是要想辦法減排治污。 引發熱議: 最好在源頭解決潛在的污染 本報刊發《濕法脫硫方式助長霧霾》一文之后,引來不少讀者和網友熱議,有的贊同,有的質疑,而更多的讀者則希望對濕法脫硫技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進而采取更科學的手段降低污染排放。“脫硫技術是很專業的東西,對于老百姓來說,可能并不明白其中的技術核心內容,但是確實能看到那些大煙囪里冒著的白煙,也就當作普通的水蒸氣看待。”一位讀者說,普通市民看到的只是表象,究竟脫硫技術是否對PM2.5造成影響,還是應該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監測,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治理。 一位從事環保工作的讀者則認為,問題的關鍵還在于環保設施是不是正常運行,“部分企業為了節約成本,脫硫設備運行不正常,這樣的話,糾結脫硫裝置又有什么用?”他認為,應該加大對企業上馬脫硫設施后“建而不運”的查處力度,同時,加大科技治污的創新力度。“另外,如果在技術上革新,讓企業脫硫的過程不再那么‘費錢’,或者在治污之后能帶來二次效益,這無形中就引導企業自愿脫硫處理了。” 對此,省會一家熱電廠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廠采用的是石灰石-石膏法的濕法脫硫裝置,“這種方法是SO2先與水霧結合形成(亞)硫酸或(亞)硫酸鹽,然后再與石灰石結合形成固態物質。”他介紹說,因為他們企業設備技術方面的原因,如果生成(亞)硫酸或(亞)硫酸鹽不加石灰石處理,其酸性會對設備會造成損害。所以,只要機器運轉,他們必須都用脫硫劑石灰石。“為什么出現一個藍天之后,城市上空的灰霾很快就會滋生?”對此,一位熱心環保的讀者提出,應該認真摸一下每一家污染大戶的家底,查找一下污染減排中的漏洞,“比如,每家污染企業的脫硫除塵設備是否過關,能否始終保持正常運轉,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都有哪些,總量有多少,最好逐項能做個量化的公開大排名。” 同時,他認為,應該加快對治理污染科技的創新力度,挖掘治污的潛力和更好的減排措施,“唯有抓住重點切實治污,才有望驅散籠罩在城市上空的灰霾,藍天才不會離我們越來越遙遠。” 專家說法: 對PM2.5影響幾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采訪中,一位環保專家認為,在濕法脫硫的過程中,最終形成的固態物質可能是會有部分細小顆粒物釋放到空氣中,產生一些二次污染,產生的水蒸氣也確實是霧霾形成的因素之一。但他認為,從理論上來說,形成的固態物質留下了的總量遠遠大于釋放出去的量。“濕法脫硫設施不但可以明顯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時也能通過降低前體物濃度,減少PM2.5中二次粒子的產生。”這位環保專家說,釋放的顆粒物量究竟有多少,與脫硫的量相比,誰對大氣污染的貢獻更多,目前沒有充分可靠的技術數據說明,不能出于一方面的考慮就妄下定論。不過,他也認為,濕法脫硫技術雖然會有水蒸氣產生,但理論上并不會釋放過多的其他PM2.5內核。“目前,省會大部分企業確實采用的都是濕法脫硫技術,而就目前來看,相比其他脫硫方式來說,濕法脫硫是公認的比較穩定的脫硫方式。”這位環保專家說,濕法脫硫率能穩定保持在90%左右。而干式或半干式脫硫的效果并不穩定。“理論上的道理是這樣,但如果要下結論,還需要進行科學論證。”這位專家說,污染控制減排技術應該與時俱進,針對開始被人們關注和重視的PM2.5,究竟影響有幾分,應該進行科學研究,以科學有效的數據論證得出最終結論。 延伸觀點: 降低霧霾的根本還在能源調整 河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位教授認為:盡管濕法脫硫產生的水分可能增加局部區域的濕含量,在其他污染物存在的條件下會有助于霧霾的形成,但大氣中水分含量只是霧霾形成的因素之一,如果只有水,那只會形成霧,而不會形成霾。濕法脫硫對大氣的正面作用大于其產生的水蒸氣帶來的負面效應。要根本減少霧霾,還是要想辦法減排和進行能源結構調整。“霧霾其實表示的是一種天氣現象,它是指大量極細微的顆粒物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通俗地講,就是空氣中的顆粒物降低了視覺的能見度。”他說,目前科學界基本認定,PM2.5主要是由煤炭、石油及其他礦物的燃燒、機動車排放的尾氣及揚塵所產生的顆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污染物的二次轉化產生的氣溶膠物質所造成。而來自于燃煤電廠的除了顆粒物外,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正是可以在大氣環境中轉化成PM2.5的氣態污染物之一。 為何治污手段不斷加強,霧霾天還是頻發?這位教授認為,一是工業發展,電廠、化工廠的新建和擴建,加上機動車的增多,單位面積排放的污染物量太大,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從而形成階段性區域性高污染。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建設發展迅速,面積擴張太快,加之大樓越建越高,增大了城區的地面摩擦系數,削弱城區地面風速使風流經城區明顯減弱,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低層大氣的擴散能力,容易在城區積累形成高濃度污染。 因此他認為,治理空氣質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減少霧霾天要從根源抓起,推動控制工業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和揚塵污染減排措施,加快進行能源結構調整的步伐。落實《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爭取早日實現碧水藍天。 除霾之道在于切實做好減法 濕法脫硫助長霧霾的說法,初聽有些聳人聽聞,細想其實有一定道理。因為,脫硫率高只是相對的,仍然難以避免數量可觀的硫和其他污染因子在24小時排放,與此同時又伴以大量的水霧滴,那就意味著霧霾因素的增加是順理成章了。何況,脫硫率高低也不是一般齊的,考慮到技術落后因素、設備老化因素以及某些企業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因素,實際運行效果也是千差萬別,因此,說濕法脫硫裝置是PM2.5發生器,從現實角度來說并不為過。 我們也抱著懷疑的態度請教過提出這一說法的專家:濕法脫硫方式本身就來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為什么在我們這里就會出現問題呢?專家介紹說,脫硫塔具體運作方式其實是有差別的,但更主要的兩個因素是:我們燒的煤太多,我們的平均減排水平偏低。 其實,這正好指明了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當務之急,那就是針對企業現有的情況,做好污染排放的減法,堵住污染排放大煙囪中的漏洞。我們已經看到,各重點污染企業減排設施的升級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我們也了解到,有些企業減排工作仍然不到位,甚至有縣里的熱電等企業還根本沒有建起相應的減排配套設施。因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外乎兩條路:一是降低燃煤等化石類能源的總消耗,直接降低對環境的破壞;二是通過技術更新改造和管理措施的跟進,穩定地減少企業的單位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量。我們無法慢慢地等待未來某一天能源結構得到徹底調整,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企業現在是否在減少消耗、降低排放方面做足了減法??梢灶A期的是,如果減法能夠做到位,增加的必然是藍天。(記者李春煒 王永晨) |
關鍵詞:降霾,霧霾,污染,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