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速讀中國

武漢大學80后正副教授超百人 易中天曾破格留任

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13-11-29 08:42:00
分享:

  鄧鶴翔教授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80后教授聚武大

  用人打破年齡學歷限制本科生霸在實驗室

  今年以來,28歲的“高富帥”鄧鶴翔、29歲當上正教授的美女教師袁荃,武漢大學的80后教授相繼走入公眾視野,引來陣陣驚嘆。

  其實,武大的80后教授遠不止這兩位。水利水電學院的史良勝30歲便當上了教授,但他絲毫不覺得自己有什么特別:在他所在的學院,擁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80后就有10個以上。

  武漢大學人才引進辦公室主任邊金鑾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根據(jù)最新統(tǒng)計,武大的80后正、副教授共有100多位,其中,35歲以下的正教授有24名。

  “這就是武大的特色,對于人才不拘一格,只要你真的有能力,學校就一定會為你創(chuàng)造發(fā)揮能力的條件。”史良勝說。其實,不僅僅是年齡這條線,對高校用人卡得最兇的學歷要求,在武大也非鐵板一塊。比如,現(xiàn)在大名鼎鼎的易中天,也是留校不到一年,沒有本科學歷就被武大提拔為中文系副主任。

  不拘一格降人才35歲以下升正副教授有單列通道

  回溯歷史,民國以來,“不拘一格降人才”便一直是武大的傳統(tǒng)。

  抗戰(zhàn)結(jié)束后,珞珈山下便迎來了“哈佛三劍客”。在時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周鯁生的力邀下,韓德培、吳于廑、張培剛3位年輕人漂洋過?;氐轿浯?,當時都還不滿35歲。

  33歲的張培剛拒絕了哈佛和聯(lián)合國的工作邀請,一來到武大,便被任命為經(jīng)濟系主任。韓德培則在執(zhí)教兩年后,于36歲時擔任法律系主任。

  后來,他們成為公認的我國國際私法學、世界史學科和發(fā)展經(jīng)濟學的奠基人,被證明無愧于當年破格提拔的榮譽。

  韓德培執(zhí)教法學院60余年,“文革”時期,得益于他的努力,武大法律系才成為全國院系調(diào)整中僅有的3個被保留的綜合性大學法律系之一。至今,武大法學仍然在全國名列前茅。

  而當年被不拘一格錄用的韓德培,在他所創(chuàng)辦的法學院也始終堅持著這樣的理念,“對于青年學人,我們應該鼓勵他們,鞭策他們,先把他們提上來再說。只要給機會,他們很快就能出成果。”

  在他支持下,1998年,年僅32歲的肖永平因發(fā)表70余篇有分量的學術論文和多部專著,被提拔為教授。葉必豐等一大批35歲左右的教師,也被破格晉升為教授或博導。

  到了2004年,武漢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實行“雙通道”:針對35歲以下的教師,專門開通“增崗破格”聘任制。

  28歲評上副教授,30歲評上正教授,史良勝經(jīng)歷的兩次職稱評定,走的都是“增崗破格”通道。按照原有的規(guī)定,從講師到副教授至少要經(jīng)過4年的等待,從副教授到正教授,則至少需要再等5年。

  “增崗破格”則打通了時間和名額上的限制,不僅可以未滿年限參評,還不占用學院正常的職稱評審指標。每年,各個學院都可以單獨報送青年教師參加正、副教授職稱的評選。

  然而,用邊金鑾的話說,沒有時間和名額的限制,意味著要求候選人在更短的年限中做出更大的成果,也要接受比一般崗位更加嚴格的審核。對于一般崗位,要求評委會的投票超過三分之二,“增崗破格”的崗位則要求票數(shù)超過五分之四,且所有候選人都需要校級評委會表決通過。

  在“增崗破格”方面,每年申報的人數(shù)都是最終入選人數(shù)的數(shù)倍,最終評上的,都是過五關斬六將的佼佼者。1985年生的鄧鶴翔在美國時,就在《科學》雜志發(fā)表兩篇論文,在《自然》雜志化學子刊發(fā)表1篇文章;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的袁荃和水利水電學院的史良勝則都是百篇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的獲得者。

  英雄不問出處五湖四海廣攬才俊

  如果沒有上世紀80年代武大的破格留任,“學術超男”易中天到今天也許還只是新疆的一名中學教師。

  1981年,原本在烏魯木齊鋼鐵公司子弟學校當老師的易中天,在武漢大學讀完了定向培養(yǎng)的3年研究生,按計劃應回到原單位工作。他的導師、年過古稀的胡國瑞先生急了:易中天是他“文革”后培養(yǎng)的第一個研究生,也是美學專業(yè)唯一的研究生,要是把他放走,正準備成立的美學研究所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

  在胡國瑞的要求下,時任校長劉道玉在去北京開會時找到教育部部長蔣南翔,要求破格留任易中天。通過校方、教育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政府協(xié)商,最終,劉道玉答應“以當年分配5個本科畢業(yè)生到新疆作為把易中天留下的交換條件”。

  事實證明,易中天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

  武大對待人才的“不拘一格”,不僅不拘于年齡,更是不問英雄出處。

  曾被康生欽點為反革命分子,并入獄10年的楊小凱,調(diào)入武大教書時尚未得到平反。

  到現(xiàn)在,武大引進教師還堅持著3個“三分之一”:海外三分之一,校外三分之一,校內(nèi)三分之一,攬才不問出身,只看業(yè)績。

  如今被引進的80后青年教師,待遇也大有改觀,不再像當年的易中天一樣,被迫擠在逼仄的筒子樓宿舍里。為了保障青年教師的收入,從2009年開始,對于35歲以下的教師,武大開始遴選“珞珈青年學者”:每年評選60名左右,聘期3年,享受每年6萬元的崗位津貼,并由學校提供自主研究經(jīng)費(理工醫(yī)科20萬~30萬元,人文社會科學6萬~10萬元)。

  史良勝博士畢業(yè)時,留在武大并非唯一選擇,國內(nèi)外多所著名高校都給了他高薪的OFFER。但最終,他選擇留下,一大原因就是武大給了青年教師最大的發(fā)展空間和最寬松的研究環(huán)境。學校鼓勵青年教師出國,他赴美進修期間,工資和獎金一分不少。“如果你真的熱愛教學和科研,就不用擔心受限制,你一定會有用武之地。”史良勝說。

  研究型人才從哪里來本科學霸都在實驗室中

  10年前,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李振也曾是武大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當時,28歲的他還只有副教授職稱,便被學校“越位”授予博導稱號。

  如今,在李振的實驗室里,25歲的博士二年級學生武文博被稱為新的“學霸”。在4年研究生期間,他已經(jīng)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了23篇SCI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110,相當于30多個博士的畢業(yè)所需。武文博今年還榮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

  武文博坦言,自己在科研中取得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入門要趁早”:從大一起,他便進入實驗室,大二開始就跟著現(xiàn)在的導師做課題。

  長期以來,武大都鼓勵本科生盡早進入科研團隊,更鼓勵他們參與跨學科的研究。這是另一種“不拘一格”,使得學生能夠迅速找準興趣點,取得科研成果。很多本校培養(yǎng)的青年教授,實際上都曾受益于這種培養(yǎng)模式。

  史良勝還記得,自己科研道路的開始也是在讀大三的時候,在校園里看到一張“招聘廣告”。廣告的主人是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的一名老師,他希望面向全校,招收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參與他的野外調(diào)查課題。

  那是2001年,這種為實驗室“招聘”學生的形式,在當時頗為流行。很多開放式的課題,對學生的專業(yè)、年級要求都沒有限制,甚至文科生也可以加入。

  傳統(tǒng)還在繼續(xù),不過,現(xiàn)在的老師不用再去教學樓或海報欄里張貼廣告了。對于34歲的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付磊教授來說,他只需要在自己的課題組網(wǎng)站上標注一句話:常年歡迎校內(nèi)外具有相關專業(yè)背景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本課題組。

  如今,他的實驗室里有十幾名本科生、7名研究生。在實驗室里,本科生絕不是給老師或研究生打雜的,很多新的想法都源自他們。新學期開始時,學院還會把各個實驗室的學生打散,和各個實驗室的導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到今天,“本科生進實驗室”在武大已經(jīng)制度化,覆蓋絕大多數(shù)學生。實踐成果會作為“創(chuàng)新學分”,計入他們的總成績中。

  碩士二年級學生馬鴻旭覺得,武大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只要你有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找到一起實現(xiàn)的人,找到指導的人,找到實現(xiàn)的地方”。從大二開始,他就參與到自己所在的遙感學院的科研項目中。如今,到水利水電學院讀研后,他轉(zhuǎn)身做起了四五個本科生的“科研導師”。

  良性循環(huán)正在形成——80后教授們的實驗室里,正在走出85后、90后的未來科研人員。

關鍵詞:武漢大學,80后,教授責任編輯:尹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