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孩目的多為給孩子找伴兒
聽到“單獨二孩”政策將陸續施行后,省會市民唐女士很高興,她說自己的愿望可以實現了——早在懷第一胎的時候,她就夢想能有第二個寶寶。
作為一個4歲男孩的媽媽,1982年出生的唐女士,感覺兒子就像一面鏡子,養育他的過程,讓自己這個獨生女也在成長。由此,她想,有了弟弟或妹妹后,兒子需要面對的是來自父母的關注至少有一半會發生轉移,孩子就要學會更多的包容和分享。唐女士說:“我期待和兒子一起經歷這樣的成長。”
唐女士開始了生育二胎的規劃,和她不同,同樣符合政策的劉寧卻不準備生二胎,她說:“我自己還是個大孩子呢,趁年輕我還想玩幾年呢!”
記者調查的視野中,“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后,還有許多因素在影響著這一政策能否產生預期的人口治理效果。調查數據顯示,在符合這一政策的受訪者中,有1/3明確表示準備生育第二個孩子,超過兩成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準備再生,而近一半的受訪者則暫時沒有考慮。
記者發現,這一政策出臺之后,圍繞“生還是不生”,許多適齡人士以及他們的家庭進行了多樣化的考量。
有68%的受訪者表示,之所以想要二孩,是因為“想給孩子找個伴兒,以消除獨生子女的孤獨感”。這在考慮生二孩的多重因素中成為被受訪者選擇最多的考慮。這一結果折射出了城市居民在思考“生還是不生”這個問題上的變化——選擇生育二孩的首要因素不是孩子給家庭、父母帶來的好處,而是把孩子自身的成長放到了第一位,“優育”觀念深入人心。
與此相印證的是,當記者問及之所以不考慮或者暫不考慮要第二個孩子的原因時,51%的受訪者選擇因為經濟負擔太大,這也從反面印證了城鄉居民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視,那種“抓把玉米面添瓢水就養活孩子”的觀念已經難覓蹤影。
當然,也有部分居民把孩子對于家庭、對于父母的作用作為了重要選擇。在這項設計為可多項選擇的問題中,有47%和41%的受訪者分別表示,之所以想要第二個孩子,是因為“子女多力量大,可以提高家庭抗風險能力”,或者是因為“想增加家庭成員,融洽家庭氛圍”,另外有超過20%的受訪者選擇把“老來多個依靠”作為生育二孩的原因。
在記者的調查中,希望擁有兩個孩子的受訪者,與準備生育二孩者的受訪者數量形成了巨大反差,后者的人數甚至不及前者的一半。究其原因,除卻經濟因素之外,25%的受訪者表示精力不夠,年齡因素等也成為對生育二孩持否定態度者的主要顧慮。
一位女受訪者對著記者打開了“話匣子”:“可以生二孩了,不是我不想要,而是真的辛苦的只有我一個,懷孕的辛苦自然不用說,遇到問題老公也幫不上太多忙,婆媳關系、產后憂郁……很多問題,都得我一個人受著。”
“生還是不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受訪者賴以決策的因素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家庭關系、經濟狀況等因素都可能成為決定生或者不生的關鍵一環。
最關注政策何時落地
12月1日上午,帶著妻子從石家莊市第四醫院出來那一刻,王先生臉上的表情很復雜——他希望再要一個孩子,現在醫生確診妻子懷上了,他卻不知該高興還是該擔憂。高興的是自己符合國家出臺的“單獨二孩”政策,擔憂的是妻子臨產前這項政策能否在河北落地。
妻子好不容易懷上了二胎,王先生不想打掉這個孩子,因為妻子已經33歲了,他說,隨著妻子年齡的增長,以后想再要孩子恐怕就難了,自己只能盼著政策盡快落地。
記者的調查中,40%的受訪者希望“單獨二孩”政策今年就落地。然而,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這份希望很有可能會落空。
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信息顯示,“單獨二孩”政策落地,“全國不設統一時間表,由各省負責,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依法組織實施。”記者先后致電省衛計委和省人大,省衛計委的工作人員答復,正在積極做工作,但政策何時落地以及相關情況還要等有了成形的計劃之后才能接受采訪;而省人大辦公廳工作人員則表示,省人大尚未啟動修改省計生條例的工作,也沒有收到省政府提交的關于修改這一條例的動議。
記者注意到,11月26日至28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召開了第五次會議,會議議程之中沒有修改計劃生育條例這一項。但會議同時傳出信息表明,年度立法計劃要優先安排與全面深化改革關系密切的立法項目,要根據改革發展的要求,適時對五年立法規劃中的立法項目進行增補或調整。
事實上,在政策落地過程中,受訪者還對政策落地時間之外的其他因素表達了關注,如“決策過程能否聽取社會聲音”、“辦理生二孩的手續是否繁雜”、“原來發放的獨生子女費會否被收回”等等。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繼“單獨二孩”政策之后,還將“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而一位國家衛計委專家委員會成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計劃生育原意是家庭計劃,下一個五年計劃要回歸原意。”
這樣的信號,更進一步讓人們對我國未來人口生育政策充滿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