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播出,其中“換爸爸”游戲環節受到部分網友“質疑”。有網友認為,安排女孩和成年男子一起住“很別扭”。對此,有專家認為,此做法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護。
《爸爸去哪兒》收視率一路飄紅,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周末看此節目也成為很多家庭的親子教育方式之一,這就對節目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期節目中,節目組讓孩子和其他爸爸住在一起,“換爸爸”不僅讓幾個小孩子傷心大哭,觀眾看著也別扭,其實也暴露了我國兒童性教育的缺失。
爸爸在孩子心目中是無可替代的,不僅是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還有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以及言傳身教的教育觀念。事實上,孩子從四五歲起,就開始有性別意識。但是,我國性教育的嚴重匱乏,導致許多女孩根本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不知道如何遠離“危險”。近年來,針對兒童性侵害的案件不斷上升,而據媒體調查,伸向孩子的黑手很大程度上來自老師、鄰居等熟人,嚴峻的現實讓國人迫切意識到盡早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意義。而國外的教育經驗早已證明了這一點。比如瑞典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兒童性教育的國家之一,其早期學校性教育是國際公認的青春期教育成功模式之一。相對而言,中國教育界對性教育始終羞澀,不敢直接提及“性教育”,將它包裹在“青春教育”、“健康教育”等名詞中。比如此次面對公眾的強烈質疑,節目組一句“網友把孩子成人化了”就輕飄飄地轉移了矛盾。
告訴孩子哪些是自己的隱私部位,哪些不容侵犯;自己從哪里來,不和成年異性過于親密,不跟陌生人走……等等,都是兒童性健康知識的范疇。此次節目組讓孩子和其他爸爸睡在一起顯然“兒童不宜”,一是違背孩子心愿,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給孩子心靈造成損傷,二是給孩子輸入了混亂的信息,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護。盡管節目中時刻有攝像機跟拍,爸爸也都是公眾人物,不會出現“意外”,但是通過媒體的傳播效應及“寓教于樂”,會讓守在電視機前的千萬兒童及家長認為“這樣”是可行的,無所謂的,從而放松了家長的監管責任,降低了兒童保護的防線,增大了兒童受傷害的幾率。
涉及兒童的電視節目,要盡量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這一方面,美國迪斯尼等公司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國內很多動漫公司為美國迪斯尼做過動畫“代工業務”,每次承接任務,都會收到一部迪斯尼給的制作手冊:在給低幼孩子看的動畫片里,小孩子過馬路必須要牽著大人的手,騎自行車必須戴頭盔,人行道必須畫得足夠寬讓人有安全感等等,手冊里都說得很清楚。動漫導演何子力曾說,有一次他們畫了一個情節——用繩子綁住壞蛋,迪斯尼方面立刻回復指出:“不能用繩子綁,會教壞小孩子,用水草松松地繞一下會好一些。”告訴動畫廠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其實也就是告訴孩子哪些該做,哪些不能做。否則既可能引起媒體批評,也可能被觀眾起訴。這種嚴謹的制作態度和社會責任,才是迪斯尼長盛不衰的秘訣之一。假如《爸爸去哪兒》的制作方也意識到這一點,恐怕就不會以“網友把孩子成人化了”來敷衍搪塞。
孩子是家庭的寶貝,也是社會的財富、民族的未來。我們要竭盡全力,小心翼翼,保護他們稚嫩的身體,純真的心靈,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成人世界的一次誤判、一次錯誤的引導,一次“不小心”,都可能“放大”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致命的傷害,無數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不管一個什么節目或者哪一期,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工作人員如是說,然而,作為一檔廣受矚目的電視親子節目一定要精益求精,接受正確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節目制作質量,力爭做到最好,全方位提升保護少年兒童的責任,把對孩子或明或暗的傷害或誤導降至最低,倡導正確的教育方法和價值理念,這應該是身為“爸爸”的責任,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媒體當具備的職業道德,更是整個社會都應當明確的是非觀念。(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