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引發中外媒體關注。但多數媒體將關注點放在對GDP增速的定調上,似乎有脫靶之嫌。細讀三中全會決定及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可以發現,“均衡”才是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的精髓所在,是最大的潛臺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這段話的內涵可謂極其豐富,再一次印證了中國追求經濟發展質與量并重的決心,也就是宏觀層面上的“均衡”。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對三中全會精神的細化與落實,所提出的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防控債務風險、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無不體現出對均衡發展的追求。
繼三中全會之后,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及各自的角色由此將重新調整,最終實現一種最優均衡。
正因為有不均衡存在,才有追求均衡的重要性,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客觀要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不均衡、經濟增長量與質的不均衡、城市與鄉村的不均衡、不同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均衡、三大產業發展的不均衡、政府債務負擔與償付能力的不均衡,等等,都需要通過改革和合理化調整實現再均衡。
比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問題。今年初冬,籠罩整個華東和其它一些地區的霧霾天氣使人們不禁追問:我們的發展到底是為了什么?而國家化解產能過剩、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等強有力的舉措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就在不久前,鋼鐵大省河北一天就拆除一千多萬噸落后的鋼鐵冶煉設施。
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提質增效升級,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宏觀政策的黃金平衡點,不斷完善調控方式和手段。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所有參與者來說,正確、透徹理解這個“黃金平衡點”,并依此尋求商機、開展各類經濟活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過去一年來,在持續低迷的世界經濟幾無起色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顯示出堅強的韌性和活力,無論是控制通脹還是實現增長的目標都可以確定會全面實現,這無疑是對新一屆領導層的形勢研判能力與決策能力的充分肯定。三中全會精神和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明年的主要任務,在中外輿論界獲得充分肯定和廣泛好評。只要能不打折扣落到實處,均衡發展的目標就能逐步實現。
海外輿論關注中國的GDP,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如今他們應該轉變觀念,把焦點從GDP轉向中國對均衡發展的追求上。“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無論是7%還是7.5%等增長速度都不應該繼續成為衡量中國經濟發展的至上標準。中國能否通過新一輪改革實現全面協調均衡發展—這才是對中國至關重要的,對世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