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如何做好自我防護?
“霧霾”成為近兩年社會關注度極高的熱詞,無論人們接不接受,它都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近期,關于霧霾熱議的話題是北方霾和南方霾危害的比較。網上有種說法:南方的霾濕度更大、更重,更靠近地面,所以對人的危害也就更大;而北方的霾濕度小、更輕,所以飄在空中比較高的位置,對人的危害會小一些。對此,專家卻表示,南方霾比北方霾更傷人的說法,不靠譜。 減少霧霾對健康的危害,其根本措施是降低大氣中PM2.5污染水平,要強化多污染源綜合管理,開展區域聯防聯控,做到科學治理、依法治理、全民治理,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那么,在此期間,公眾如何做好霧霾天的自我防護? 掌握環境健康科學知識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與健康數據中心主任王建生表示,應該傳遞給公眾正確的環境與健康基本知識,讓公眾運用這些知識對常見的環境與健康問題作出正確判斷,樹立科學的觀念,并具備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 目前,大氣污染已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最新結果,大氣中PM2.5污染是我國排名第四的健康危險因素。2013年10月,世衛組織下設的國際癌癥研究所(IARC)宣布,大氣顆粒物致肺癌證據充分,已被認定為一類致癌物。 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在1982~1998年開展的隊列研究跟蹤了50萬名成人,覆蓋全美50個州、151個大中城市。研究結果表明,PM2.5每增加10μg/m3可使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分別增高4%、6%和8%。 為普及現階段公民應具備的環境與健康基本理念、知識和技能,促進社會共同推進國家環境與健康工作,環境保護部于2013年9月已編制并發布了《中國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試行)》(以下簡稱《素養》)。 《素養》提示說,空氣污染會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產生重要影響。一個成年人通常每天呼吸2萬多次,需吸入10~15立方米的空氣。目前,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關注的污染物基本項目包括顆粒物(PM2.5、PM10)、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 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通過呼吸道直接進入人體,也可以降落至食物、水體或土壤,通過進食或飲水等經消化道進入體內,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當空氣污染物的濃度過高時,人體會由于短期內吸入大量的污染物而產生急性健康危害。長期暴露于空氣污染中,會誘發各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專家支招防范霧霾 當大氣污染嚴重,特別是霧霾天出現時,公眾該如何進行自我防護? 王建生表示,不同人群對環境中有害因素的反應存在差異,首先要針對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防護知識。通常,老年人、兒童、孕婦,還有患呼吸系統等疾病的人,如有哮喘史等,對環境中有害因素反應更為敏感和強烈,需要特別注意加強防護。 暴露是環境污染造成健康危害的決定因素。專家建議,在出現霧霾天氣或大氣PM2.5濃度較高時,公眾應盡量待在室內,減少室外活動的時間或降低活動強度。同時,應保持門窗緊閉,以降低PM2.5從室外到室內的滲透速率,降低室內PM2.5濃度。 《素養》強調,年齡、健康狀況、營養狀況、生活習慣、暴露史、心理狀態、保護性措施等因素會影響人群的易感性。同時,對每一個個體來說,影響易感性的因素也并不是一成不變,尤其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易感性會增高。因此,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預防各類疾病的基本方法。但王建生也表示:“霧霾天鍛煉身體,要掌握時間段,早晚一般不宜鍛煉,并且盡量不要在室外進行。” 霧霾天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這是專家的共識。PM2.5來源非常復雜,按形成過程可分為一次來源和二次來源。包含了燃料燃燒、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及各污染源排出的氣態污染物,經過冷凝或復雜的大氣化學過程而生成的細顆粒物。除影響空氣能見度外,細顆粒物還可經呼吸道進入肺部、進入血液,對人體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造成重要影響。專家提醒公眾,盡量減少戶外停留時間是現階段最有效的防護措施。 |
關鍵詞:霧霾,防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