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西北某試訓基地的冬天,寒風刺骨,天高云淡,隨著最后一道飛行弧線在天穹如流星般一閃而過,湛藍的天空又恢復了以往的平靜。就在30分鐘前,飛行員袁星在這片他摯愛的藍天下,書寫了此次殲擊航空兵部隊“一對一”空戰考核11:0的出色戰績,被評為“空戰能手”,成為空軍最年輕的“金頭盔”飛行員。
支撐他成功的是對裝備的專注、對理論的專注以及對實戰需求的專注,憑借這些,袁星不斷刷新自己的飛行成績。從踏入飛行院校進入飛行“圈子”,到現在成長為一名殲擊機飛行員,他始終保持著對飛行的高度熱愛和專注,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常說,自己的飛行經驗不如老飛行員豐厚,所以才更要利用工作之余刻苦鉆研武器裝備,只有知裝備知設備、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正是這樣追求“人機合一”的學習訓練姿態,讓袁星在飛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009年,畢業剛兩年的袁星調入該師的拳頭部隊,這個戰功赫赫的團隊給了他一次全新的挑戰。首先面臨的艱巨任務就是飛機改裝。由于在調動前后的兩個單位所飛機型不一樣,而且新單位的飛機又面臨整建制改裝,將在原有裝備基礎上加裝三代機航電系統,那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變化。若要在新機型訓練中真正形成戰斗力,需要先完成現有機型改裝任務,再進行二次改裝,而時間只有20個月。時間緊、任務重,袁星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研究、實習、飛行中,從技術研究到座艙實習、從地面試滑到空中飛行、從教練機到單座機,他始終保持著高度專注的去認識裝備、研究裝備、挖掘裝備。他堅信,只有真正把設備研究透,準確掌握飛機的攻擊能力、防御能力、機動程度,建立起對設備的足夠信心,才能促進“人機合一”,增強空戰意識。
盡管掌握了詳細的戰機性能參數,做足了飛行前的理論準備,但作戰經驗不足的袁星在團里組織的對抗空戰集訓中表現出的實力還是略顯薄弱。在一次對抗飛行中,袁星和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打成了平局。正當他自我感覺良好時,第二次與飛行大隊長、“優秀空戰飛行員”潘海峰進行對抗,卻以0:11敗北而歸,被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
在遭遇失敗的同時,養成了分析理論、總結經驗、研究裝備習慣的袁星痛定思痛、自我加壓,額外增加了1小時戰術研究時間,要求自己在每個對抗日后記錄對抗體會,反復觀看以往飛行員對抗的飛參、視頻,挑燈夜讀研究資料,及時解決心中的疑點,并對對抗中如何規避敵雷達截獲、導彈攻擊、中距攻擊、中轉近戰術和近距纏斗戰術運用等方面問題加大研究力度。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袁星在與潘海峰的第三次較量中,以17:3獲勝。
若要問為何這名80后飛行員能如此專注飛行,專注打贏。袁星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許就是答案,“平時當戰時、訓練當作戰”。從技術到戰術,袁星完成了軍校學員向優秀飛行員的轉變;從飛行到作戰,袁星實現了理論到實踐的華麗轉身。天邊的美麗弧線注定會是他閃耀時留下的印記,一如他的名字一樣,終會成為最亮的那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