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學在檢查貨物。記者王漢超攝
許子豪在工作中。記者賀林平攝
楊威在值班室。記者魏薇攝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萬家團圓的溫暖背景下也有人在堅守,堅守在他鄉,堅守在崗位。他們中,很多都是年輕人。
奉獻,也是當代青年人的本色。盡管說得少了,只是在默默地干。他們擔負著嚴肅的責任,并在擔當中漸漸地成長。
本期周刊聚焦三位在他鄉過年的年輕人。他們雖然少了幾分與親人團圓的親情,但青春并不寂寞,成長的喜悅讓堅守變得動人。
搶抓“黃金36小時”
過了這個年,宋志學就到而立之年了。雖然年輕,在鄭州北站,他已經是干了10年的老貨檢員。10年了,他一次也沒回家過過春節,都是在股道上忙過去的。他的家在四川遂寧,多數時候,家里只有兩邊的老人,帶著6歲的孩子。
鄭州北站是座巨大的貨運車站,被稱為全國的“路網心臟”。當除夕客運潮水紛紛到家的時刻,鐵路線卻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貨運高峰隨即而至,開足馬力,直到初二下午,貨運全速保持高位運行。這段時間,被貨運線稱為“黃金36小時”,其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宋志學所在班組平時一個半天班管30多趟車,已經滿負荷,這時候一個白班或一個夜班就增加到50多趟。
貨檢是一趟車到站的首要一環,之后列車才上駝峰,解體,重新編組。貨檢員背著將近30斤的貨檢包,驗車巡檢。一趟車六七十節,走下來也要20分鐘左右,敞車、棚車、罐車、集裝車,安全規程各異,小狀況拉開包隨即處理,大問題就得及時扣車。班組分管13條股道,道不閑,人不停,沒有準點完整吃頓飯。
“黃金36小時”是一場硬仗。初一白班,宋志學從早上7點多,忙到天黑。初二夜班,忙完已是初三早晨。這兩個班上,他幾乎沒有歇過腳,包都來不及卸肩,就聽組長著急,哪哪道又進一列車。驗施封、緊門扣,看似沒大事,宋志學卻說,這個活“沒有小事”。初一那天,他發現一條彈力腰繩斷開只重新接了一下,這是不允許的。這里一旦有接頭,極易造成篷布掀飛,而列車上面,就是高壓電線,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設想。他還發現過25噸卷鋼的加固鋼絲斷了,一旦行駛中滾落,將是一場災難。
除夕那晚,他在單身宿舍自己煮面,往家里打了個電話。鞭炮煙花聲響徹不遠處的城市,兒子不和他說話,他又給妻子打了電話,妻子是西安鐵路局宣漢車站售票員。他離家1500公里,妻子離家300公里。錯過今天,直到春運結束,他很難再和妻子通上話了。“上班不允許帶手機,春運返流,根本定不準她什么時候不在班。即使中間歇20分鐘,她可能還想瞇一會兒。”
“剛開始不回家過年,想想心挺酸,現在10年了,早習慣了。”在班組,宋志學如果提出回家過年,沒人會不同意。可是每年他還是選擇留在班上。宋志學說,大家都在忙,誰都知道這離不開人。再說,即使我回去,媳婦也在站上忙,想想也就算了。“反正年輕,有的是干勁,將來就好了。”
過去這一年,宋志學已經等到了一套單位的住房,他聽說對長期兩地分居的職工有照顧政策,希望有一天,妻子能夠到附近的地方工作。“那樣,即使過節加班再忙,下班還有個家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