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箔入酒”遭炮轟,官方能否尊民意?
背景 :衛計委官網近日發布征求意見函,稱擬批準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函件中顯示,允許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的產品僅為白酒,最大使用量為每公斤0.02克。有專家解釋,純金無毒無味無營養,不會被人體吸收,國外也有將金子作為食品添加劑的例子。
京華時報發表鐵永功的觀點:如果有人就是有錢、任性,喜歡在酒里加金箔,以滿足自己的面子,或者想達到某種保健和藥用功效,可視為民俗或傳統工藝范疇,哪怕純粹為了炫富,或者就是迷信,只要吃不出問題,也可以允許其存在。但是,權威部門能否通過許可,將其列入食品添加劑“白名單”,卻是值得考慮的。國家衛計委的文件一經曝光,就引來了諸多討論和質疑,就是一個現實的注腳。一旦認可了金箔的“合法地位”,就可能有一些白酒品牌借機炒作,甚至對其功效進行虛假和夸大宣傳,助長“無用的奢侈”。
新京報發表敬一山的觀點:有關部門擬批準金箔添加于白酒的,有必要向公眾解釋下,金箔為什么“確有必要”添加于白酒、安全評估是怎么做的;這一征求意見函的出臺,是因為有哪家白酒企業申請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從白酒企業的角度看,白酒里添加金箔的確是“無害地滿足消費者面子”的妙招,如果再輔以一些似是而非的養生學說,會成為具有營銷價值的新賣點。從江蘇一些地方之前的案例來看,成本很低的金箔一加,白酒的身價立馬提升。所以白酒里添加金箔,除了純粹安全論證之外,要不要考慮更多因素,值得做深入的公共討論。
小蔣隨想:有關人士解釋:金箔入酒去年8月就已經公開征求過一次意見,時間跨度為一個月,不過公眾和媒體未關注到。期間未收到不同意見,按程序就可以批準了。但標準管理部門認為,金箔入酒聽起來就比較敏感,所以再次公開征求意見,就是希望多聽聽社會上的不同聲音。言下之意,主管部門并未“力推”金箔入酒,考慮到相關審批很敏感,干脆將“問題皮球”踢給公眾。如果上述表態真是官方的意思,輿論此番質疑顯然已給出“否決”的答案。因為,金箔入酒只是某些酒企的噱頭,目標消費人群也非平民百姓,這種奢靡很難不讓人與腐敗掛鉤。意見征求遭“炮轟”,有關方面會否尊重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