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家堂
冀中南部地區流行請祖宗回家過年的習俗。一般在除夕入夜前,到墓地或村口路邊進行。由男性長輩領兒孫手持香束、燒紙和鞭炮,至村頭道口去“接家堂”,又稱“接爺爺奶奶”。南宮市“接祖宗”活動在大年三十早飯前進行,先持香到村外,叩拜迎接,祖先之靈到家后,每逢飯時,必先在祖宗牌位前供上飯菜,爾后全家方可吃飯,直到正月初五(有的正月初二)將祖宗“送走”為止。
扔愁帽
這一獨特年俗流傳在邯鄲一帶。在除夕夜深人靜時,人們把頭上戴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清掃到墻旮旯,到正月十五夜烤“柏靈火”時燒掉。據說,可以扔掉過去一年的舊愁,迎來新一年的喜慶。相傳此俗源起戰國時期,秦將章邯攻破趙都邯鄲后,大肆燒殺搶掠。趙國人為逃避秦軍的殺戮,士人摘掉士帽,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處逃亡。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之恥,就改在每年除夕,用以新換舊的名義,把帽子偷偷扔掉,名為驅趕一年晦氣,由此沿襲成俗。
迎喜神
冀西北農牧區流行賽馬迎喜神的習俗,初一上午,家家備好香紙供品和一捆干柴,馬鬃馬尾拴上紅布條,走出村外,燃起大堆旺火,家家都向旺火上添柴,寓眾人捧柴火焰高。而后燒香敬紙叩首,互相作揖問好。后將供品施于牛倌。再匯集全村馬匹即行開賽,賽手上馬后全朝喜神方向疾馳,跑出二、三里后原路返回,優勝者譽“千里馬”和最佳騎手。迎喜神賽馬會后,各家祭祖上墳。
漚歲、游廟
邯鄲邢臺一帶大年初一有兩項獨特風俗,一是“漚歲”,二是“游廟”。“漚歲”是在初一拂曉前,在院內堆起棉花秸、芝麻秸、柏枝和木柴,將其點燃,只讓其冒煙,不使其起明火,名曰“漚歲”,歲與祟諧音,意在漚去一切邪祟、煩惱和不順利之事,爭得新年萬事如意。“游廟”即在大拜年結束之后,全村能走動的人再聚攏一起,列隊到本村(鎮)廟堂前,給神仙去拜年。屆時村民列隊,最前面的挑起一掛長鞭,緊隨其后是彩旗、鑼鼓。
祈卜年景
冀中地區流傳著以秸豆卜年的習俗,正月初一,用一根秫秸棍,鉆12個眼,每眼代表一個月,然后把12粒黃豆鑲在眼內,把它泡在水缸里,三天后觀其豆,哪個漲得大,哪月雨水就大。冀東地區還流傳著“元旦日清明,年豐人安寧;元旦日風雨,米貴蠶兒稀”,以及“正月初一發西風,十個牛欄九個空”等民諺,是觀天氣預測年景的古俗。
送窮
張家口宣化一帶正月初五“破五”送窮的習俗,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紙人身背紙袋,將屋內從初一以來積存的垃圾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爆竹燒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還有童謠流傳:五窮媳婦五窮排,家家戶戶送出來,不論禿、瞎全送出,富裕光景就會來。
祀鼠日
在藁城、正定、石家莊一帶流行,正月初十是老鼠節,“老鼠嫁女”、“老鼠娶親日”的習俗,各家都把米面之物放置于空地上,焚香祀鼠,同時,用面蒸成10個小面丸供奉,據說,此舉可以終年免除老鼠的侵擾。新河縣以正月十二為“鼠節”,又稱“看火節”。晚上,各家將舊鞋呈“井”字形碼起,點燃后,人們在火上烤饃吃、烤身體,可免生雜病。
烤柏靈火
保定地區正月十六,男女老少逛寺廟、游城墻、登山、走橋,盡情耍笑,曰“遛百病”,夜幕降臨后,人們將揀來的柏樹枝、柏樹葉和各家收集來的破笤帚、掃帚、炊帚疙瘩放在火上燃燒,大人孩子圍著烤火,曰“烤柏靈火”,以求驅邪除病。廣宗等地區還要“烤食物”,人們把棗花、饃饃、餃子、黏團子之類的食品放火上同烤,祈求消病。
祭燈
辛集一帶農村流行“祭燈”過年的習俗,祭燈是用蒸熟的黏米面制作成十二生肖和各種造型的燈盞底座,栽插上用香油或花生油浸泡的紙捻,點燃之后放在屋內、院外各處進行祭祀。十二生肖燈各有固定的擺放位置,不得錯放。張家口蔚縣上蘇莊一帶,有元宵節“拜燈山”的習俗。上蘇莊堡內南端的燈山樓,高達三丈,一個巨大的梯式木架上要排上燈碗,屆時點燃敬祀火神。祈求村里人生活更加興旺發達,國富民強,天下太平。
還愿桿子、祖宗板
承德是個多民族的地區,在春節習俗上有著許多獨特之處。滿族人過年突出祭祖的活動,一進臘月,大家都會在自家院里最為顯著的位置立一個“還愿桿子”(滿語“索羅桿”),桿頂掛個斗形的容器,里面放上肉等飯食,供飛來的喜鵲食用。這個習俗源于一個傳說,相傳當年喜鵲救過努爾哈赤的性命,從那以后滿族人都會進行這個祭祀活動。大年三十當天,他們還會在自家西墻上懸掛“祖宗板”,清晨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