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變成了印刷品,拜年不用出門網上也能進行年夜飯可以點外賣,連壓歲紅包都可在微信上搶……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寫了古代迎新年點爆竹、飲美酒、換春聯等年俗場景。時至今日,當全家新年出游漸漸成為時尚,當人們不再拘泥于跪拜的禮數,年俗是什么?是大門貼著的喜慶楹聯,是飯桌擺放的酥肉坨,是孩子手中揮舞的煙火,是親朋串門的歡笑聲,變化的是滄桑的歲月,不變的是那份親情。
調查
91%的人認為年俗中最重要的是全家團聚
這次調查,記者采取發放紙質調查問卷、QQ與微信電子問卷方式,截至昨日上午10時,共有82人有效參與了有關“年俗”的調查。
1、對待過年,你的看法是什么?
很忙,忙死了(12人,占15%)
按照傳統,走個形式而已(40人,占49%)
很有樂趣,物質和精神都得到滿足(17人,占21%)
平平淡淡的,和平常一樣(13人,占15%)
2、你樂意接受的過年方式是什么?
摒棄傳統過年習俗(4人,占5%)
遵循傳統習俗(25人,占30%)
在傳統習俗中加入一些現代娛樂活動(26人,占32%)
只要一家團圓了就行(27人,占33%)
3、春節會貼春聯嗎?手寫的,還是印刷成品?
不會(21人,占26%)
會,手寫(15人,占18%)
會,印刷成品(46人,占56%)
4、對于現在新的年俗(如旅游,網上拜年),你持什么態度?
不支持(19人,占23%)
支持(48人,占59%)
無所謂(15人,占18%)
5、你認為哪些是年俗中重要的內容?(多選)
全家團聚(75人,占91%)
吃年夜飯(39人,占48%)
貼春聯、年畫(32人,占39%)
放鞭炮(30人,占37%)
拜年(34人,占42%)
祭祖(25人,占31%)
守歲(17人,占21%)
發壓歲錢(19人,占23%)
看春晚(24人,占29%)
猜燈謎(4人,占5%)
祭祖祭灶(47人,占9%)
逛廟會(5人,占7%)
掃塵(16人,占20%)
(紙質調查問卷40份,網絡調查42份,共82人參加調查)
但是,無論如何,調查結果顯示:有91%的受訪者認為,全家團聚,是最重要的年俗;其次是吃年夜飯、放鞭炮和拜年;祭祖、守歲、看春晚,均有兩到三成人選擇。
傳統民俗
感受株洲縣的“接老爺”
在株洲縣朱亭鎮高福村,“接老爺”是春節一大民俗,“老爺”入戶為人們消災解難,并祈求新年幸福平安。
大年初一清晨,黑臉的“老爺”身著繡龍大紅袍,在10余人隊伍的簇擁下,一路散福,那架勢很是威嚴。每年初一到正月初五,趕老爺的隊伍就浩浩蕩蕩地進出于村民家:有許愿新年的,有祈求祛病消災的,有還愿的,有只為喜慶熱鬧的。隊伍的主倌說,“老爺”必須是由有威望的人高舉,接老爺的主家,隔著老遠,聽到吹打聲,就要趕快擺起香案,點上香燭,虔誠的跪拜迎接“老爺”。
“老爺”進屋后,先繞一圈,幫主家趕走晦氣,帶來喜氣,然后高居廳堂中央,接受主家的膜拜、打卦、許愿。為沾福氣、看熱鬧,主家曬谷坪里會有許多村民。接老爺的主家,必須打一個紅包,不論多少,禮成后,恭送老爺出門到下一家,整個過程約30分鐘。
年俗之“變”
紅包之變:發的變“搶”的
傳統中國人過年,長輩會給晚輩包紅包“壓歲”。而今年春節什么紅包最紅火?那就要屬微信搞的“搶紅包”活動了。騰訊1月31日的數據顯示,截至除夕夜,參與紅包活動的總人數達到482萬,平均每個紅包金額10.7元。最高峰出現在大年三十零時左右,瞬間峰值達到每分鐘2.5萬個紅包被拆開。
年夜飯之變:在家做變買“半成品”
如今,除了各大餐館酒店大力推薦的預定年夜飯,半成品套餐配送到家也成了除夕餐桌的新選擇。不僅如此,網商也加入到了年菜大餐的爭奪戰中來。從記者在淘寶網搜索關鍵詞“年夜飯”的結果來看,有近1500件商品可供挑選。而在一家銷售量排名靠前的網店里,一份定價446元的年夜飯禮盒的月銷量達到了582余件。
串門之變:年輕人都愛“宅”家里
81歲的謝爺爺回憶,以前過年都是大事,去拜年可以領到長輩的壓歲錢或是新鮮玩意兒,親戚朋友你來我往的串門,感覺特別的親。相比之下,現在年輕人都不太愛到處跑,嫌麻煩,“一年難得有個假期,都想在自己的小家里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