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天天臨近,作為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回家團聚、看春晚、走親訪友拜大年……是必不可少的傳統過年方式。但近年來,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利用春節長假走出家門,外出旅游。
其實,“旅游過大年”成為春節新時尚不足為奇。時代在發展,傳統節日文化也并非都不可觸碰。相反,其為適應時代發展而做出的合理改變往往更容易被公眾和社會接受,且這種改變背后蘊藏和培養的理念也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潮流。
一方面,我們要對傳統節日文化中優秀的、精華的部分予以保留和傳承。“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忙碌了一年后,回家和親人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關心下老人的身體和孩子的成長,加強親人間的交流溝通,能夠有效彌補不能常回家看看的虧欠,促進家庭和睦。這種“禮數”應該得到遵循和傳承。
而另一方面,我們又要重新審視和舍棄傳統節日文化中“不合時宜”的部分,“移風易俗”便是如此。以春節習俗“放鞭炮”來說,我國自古就有“爆竹聲中辭舊歲”一說。但在遭受“霧霾”侵襲之后,不少城市和地區逐步開始“禁鞭”。2014年春節,武漢市主城區全面禁鞭,這是1994年江城主城區首次禁鞭以來,第二次開啟“禁鞭令”。春節期間,主城區是少了些熱熱鬧鬧的年味,但空氣質量卻有了大幅改善,利于市民的身體健康。不燃放煙花爆竹也將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主動選擇,逐漸告別“聲聲爆竹”、“滿城硫磺味”。
在傳承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中,我們還需注意文明的養成。這是由于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的緣故,公共文明需要經歷從有到無的過程。前面提到現在的人們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過年方式,開始選擇利用長假外出旅游的新時尚,這之中又有一個“文明出行”的要求。無論是此前媒體曝光的多起乘客“空鬧”行為,還是景區的亂丟垃圾、亂刻亂畫行為,都違背了“文明出行”的道德準則。
古人或許不興全民旅游一說,更不要說出國、出境游。但如今旅游已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養成和傳承文明出行的文化將至關重要。對個人來說,節日出行,既能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又能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倘若在出行中,對自己多一份約束,添幾分文明,既能不虛此行,也能不掃其他游客的興致。
更為重要的是,利用春節家人一同出行的機會,言傳身教,用自身的言行來教育和影響自己的孩子。從小抓起,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讓文明之風能夠在兩代人之間得到延續,這也是節日出行的一大收獲。
講文明,樹新風。無論是春節期間的“禁鞭”,還是文明出行習慣的養成,其中都有一個廢除和新立的過程,而公共道德和文明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讓社會更真、更善、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