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適當下調目標有必要
解讀人: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宋立
采訪人:記者劉志強
“7%是一個實事求是的目標,兼顧了需要和可能。”宋立認為,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適當下調目標是必要的。”
一般認為,目前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7%到8%之間。宋立表示,我國正處于動力機制轉換過程之中,潛在增長率可能不會充分發揮出來,同時,由于比較優勢的變化,經濟拉動力并不像前些年那么強勁,定7%是比較實際的。
下調目標,既是客觀現實所需,也符合主觀需要,宋立認為,前些年增速一直高于7%,從2015年到2020年,7%以下也可以接受,仍能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從總量上看,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保持7%也不容易。”
實現這一目標面臨哪些不利因素?在宋立看來,以往支撐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在弱化,新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形成。
“當然也要看到我們的優勢。”宋立認為,2015年我國經濟存在四大有利因素: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在創新,改革將釋放更多紅利,轉方式調結構將帶來動力,外需仍有一定拉動力。“2015年我國實現7%的GDP增速目標難度不大。”宋立說。
代表點評
四川省廣元市長王菲代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GDP增長目標與去年相比再度下調。但增速放緩并不意味著全面下滑,去年增速創下了自1990年以來的新低,但新增就業依然高于前年,收入增速也跑贏了GDP,因此完全不必為GDP增速換擋而焦慮。7%既考慮到了經濟總量擴大的需要,又為產業結構提檔升級提供了空間,符合發展規律和客觀實際。(記者張文整理)
CPI 3%是“天花板”
解讀人: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采訪人:記者成慧
2014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創下了2009年以來新低。今年為什么還要定3%的物價調控目標?
“3%其實是一個‘天花板’。”潘建成認為,與GDP增速、城鎮新增就業等指標不同,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是一個上限的概念。
潘建成認為,盡管目前CPI漲幅較低,但動態地看,影響物價走勢的因素較為復雜,存在較多不確定性。“一方面,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存在上漲壓力,從CPI構成來看,農產品價格對CPI影響較大,又與收成密切相關,要為其可能出現的上漲預留空間;另一方面,居民消費價格與上游PPI價格漲幅密切相關,也要為PPI可能出現的反彈預留空間。”
今年1月CPI增速跌至“1”以下,我國進入通貨緊縮了嗎?潘建成認為,從當前經濟穩定發展、就業穩步增長、物價溫和上漲等方面來看,不能判定中國經濟進入全面通貨緊縮。
“雖然進入全面通縮的可能性不大,也要對通縮風險防患于未然。”潘建成建議,宏觀政策繼續根據貨幣流動性做出跟進微調,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通過改革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代表點評
甘肅省財政廳廳長張勤和代表:
從百姓生活角度看,物價漲幅溫和是好事。但從宏觀經濟角度看,CPI處于較低水平也說明經濟需求整體偏弱,會造成企業不景氣,影響收入增長,最終影響的是消費者。如果CPI過低,會導致通貨緊縮和銀根趨緊,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市場銷售不振,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如果CPI漲幅過高,也會導致通脹,因此,3%左右是科學合理的。(記者曹樹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