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上的千年祖師殿(資料圖)
2015年7月4日(當地時間),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申報成功,表明“土司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以及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些珍貴遺產付出的艱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各成員國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權威專業咨詢機構的一致認可。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據了解,中國土司遺產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區,現存的主要遺址類型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本次申遺的“土司遺址”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三處遺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位于土司地區與中央政權主體地區地理和文化最前沿的交匯地帶,屬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復合區域,是中國土司遺產中的代表。
什么是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政策,形成于宋代,繁榮于明代,崩潰于清代,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介紹,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承認當地統治者對地區的世襲統治的制度,有利于將中央很難派官吏直接統治的地區納入到統治范圍,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好處,“如果這些地區完全獨立,就會削弱中央王朝統治。”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劉慶柱認為,“在古代,對于大國,如果不分層次、類型區管理,很難維持國家的持久強大和統一。”直到明清采取“改土歸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維系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為何選擇土司遺產申遺?
在我國眾多文化遺產中,為何選擇土司遺產進行申報?
王巍認為有三點原因:土司考古已成為近年來的考古熱點,多項考古發現入選考古重大論壇和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由于土司遺址多數保存在地面上,如果不及時保護,隨著城市發展會受到威脅;土司遺址多建在山上,不少都保有當時的土司城、防御設施,甚至還有相關墓地,具有一定可視性。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上的“荊南雄鎮”石牌坊(資料圖)
為何選擇這三處遺址進行聯合申報?
本次申遺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和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是土司職級序列中不同等級的土司的治所。其中,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位于湘西州永順縣靈溪河畔,經國家考古專家認定,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遺址。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歸流”,世襲二十七代,歷時818年。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主要遺存年代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它在三處遺址中尤其彰顯出其顯赫的歷史地位和“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龐大氣勢。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遺址除了中央“衙署區”,其他部分并未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幾乎就是原址保護。歷經五六百年滄桑巨變,能有如此完好的呈現,所以彌足珍貴。
貴州遵義海龍屯遺址則被稱為目前中國乃至亞洲保存最好的古軍事城堡建筑遺跡之一。三處遺址的組合反映了土司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具有共同的價值主題和聚落、建筑特點。
截至目前,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共有48項,包括自然遺產10項,文化遺產34項,自然與文化遺產4項,其中含“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跨國項目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