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內實體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國際資本市場連日震蕩之際,中國人民銀行于25日晚間宣布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這次降息降準,不論對疲弱的中國經濟還是哀鴻遍野的全球股市,都是一場及時雨。”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景彤告訴中新社記者。
根據當晚的公告,中國央行將從2015年8月2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并從2015年9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為何此次“雙降”被市場普遍視作一場“甘霖”?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看來,此次降息降準主要針對的便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及資本市場近期“非理性的大幅度波動”。
徐洪才指出,首先中國市場流動性總體仍偏緊,目前廣義貨幣供應量距離年初設定的“12%左右”增長目標尚存在一定距離。其次,中國的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已連續超過40個月負增長,亦即生產者價格指數事實上“處于通貨緊縮的狀態”,同時CPI(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今年以來也在偏低的水平徘徊。此外,近期中國外匯占款下降較大,存在資金外流跡象,實體經濟下行壓力亦較大。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增大。”周景彤補充指出,從新近公布的7月投資、消費、進出口、工業生產等主要經濟指標,以及PMI(采購經理人指數)、外貿先導指數等先行指標來看,中國經濟未能較好地延續5、6月份企穩態勢。
他分析,近期房地產市場也有所降溫,顯示實體經濟下行,穩增長壓力增大,因此,“為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刺激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有必要降息降準。”
“這些都要求央行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因此降息降準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徐洪才同時表示,考慮到近幾天中國股市出現非理性的大幅度波動,“金融監管部門也是責無旁貸地要采取相應的救助措施,不聞不問是不應該的。”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此次“雙降”的時點選擇顯示出政策層目前主要關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此次降息降準將收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作用。
周景彤亦指出,此次央行雙降的重要背景之一便是近期全球資本市場出現劇烈動蕩,國內股市連續大跌,系統性金融風險增大,降息降準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緩解市場壓力。
“事實上,國內外對近期中國央行有所動作期盼已久。”周景彤同時表示,外匯占款減少,國際資本流動,使得人民幣近期出現了貶值,降準也有助于增加市場流動性,減輕市場利率上升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此番降下“雙降”“及時雨”的同時,央行還放開了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此番“組合拳”又將對中國實體經濟及資本市場后續發展起到怎樣的效果?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25日向記者表示,結合降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同時,繼續保留一年期以內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不變,“從國際經驗看,按此順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利于培育和鍛煉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為最終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穩定金融機構的存款付息率和整體籌資成本,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對于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展望下一步貨幣政策走向,徐洪才直言,客觀來講,近日來的股市下跌在某種程度上與人民幣匯率下跌過猛存在一定關系,這當中的啟示是必須要保證政策具有足夠的“連續性、穩定性、靈活性、前瞻性和針對性”。
魯政委則指出,實際有效匯率高估仍是制約中國經濟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最困難的就是可貿易程度(對外貿易依存度)高的行業。這表明,未來仍然要穩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修正高估的人民幣匯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中國經濟最終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