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過中秋:“睡覺”、“旅游”居多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至唐代成為全國性節日。當時的中秋夜,人們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香案擺祭品,西瓜與月餅必不可少,全家圍坐一起共享天倫之樂。至近代則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湖廣一代喜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江南流行制作燈船。南方部分地區有中秋吃芋頭、飲桂花酒的習俗。而今的“中秋”已經大大變樣。首先就飲食來講,月餅幾乎成為節日的唯一主角,花樣多價格高,物質豐富,卻削弱了中秋節的文化韻味。此前曾有數據顯示,現代人過節以休息、出游居多。2013年中秋前夕,中新網記者以“中秋怎么過”為題隨機采訪數位市民。其中多數表示將“睡”過中秋,“平時工作太忙,放假三天就想好好休息。”出游成為度過中秋假期的另一大選擇。市民羅先生表示,中秋放假期間天氣適宜,他準備帶全家去南方旅游,“平時工作太忙,會趁這個時間出去游玩” 。當被問到是否回老家探望父母時,他遲疑了一下未作回答。最后一位接受采訪的女士表示,她在某私企工作,今年沒時間回家過中秋,放假期間要加班。此外,在以上接受采訪的所有人中,當被問及是不是了解傳統中秋文化時,幾乎均給出否定回答。
專家建議:傳承“中秋”文化要與時俱進
2006年,我國將中秋節等七大傳統節日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中秋節本質上是文化節。面對中秋傳統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的現狀,民俗專家認為,應重視中秋文化的傳承,同時為“中秋”的節日內涵增加現代氣息。
據新華網報道,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仲富蘭指出,中秋節的文化底蘊需要富有創意的宣傳和推廣,突出節日自身所包含的“團圓、豐收”等含義,講究節日習俗的融合與創新。比如江南有“走月亮”的習俗,即中秋佳節邊賞月邊游玩,寓意驅除疾病、追隨吉祥,現在不妨加入游園燈會的元素,既浪漫又現代。
相關政府部門也可在傳承中秋文化中發揮作用。有專家表示,對傳統的回歸不是簡單的“回到過去”,相關政府部門可加以引導,讓民間重拾賞月、耍龍燈等傳統習俗,鼓勵人們參與其中,筑牢傳統節日的群眾基礎。
中秋節的文化傳統和過節習俗,并非一日形成,也并非全國統一,而是有繼承有發展。因此,既尊重傳統,又不墨守成規,或許才是現代人面對傳統和傳統節日應有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