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二五”,讓我們先從兩組數據說起。
裝備制造業“長大”了。2011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906.3億元,僅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8.1%。2014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達到2416.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20.6%。
服務業支撐力變強了。2011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8483.2億元,對GDP貢獻率32.7%。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服務業增加值8477.1億元,對GDP貢獻率59.3%。
“十二五”期間,我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轉方式調結構邁出新步伐。
以堅決的態度落實“6643”任務,化解過剩產能
【全省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任務,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
不久前,曾讓鋼城遷安為之驕傲的一座450立方米高爐轟然倒下。與鋼鐵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建源鋼鐵副總經理孔德林眼泛淚花,“這座高爐,是企業輝煌時期的標志,有些舍不得。可拆除之舉,是大勢所趨。”
孔德林眼中的“大勢”,就是“6643”。按照國家下達的任務,以2012年為基數,我省到2017年,削減煤炭消費4000萬噸。“十二五”期間,淘汰水泥落后產能6100萬噸、平板玻璃產能3600萬重量箱。到2017年,壓減鋼鐵產能6000萬噸,產能控制在國務院批復的《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確定目標之內。
對支柱產業“動手術”,河北打響了轉方式調結構的戰役!
我省依托資源優勢,建立起產業基礎。但過度依賴資源發展的困境也隨之而來,導致我省在產業結構和環境保護方面問題突出。
化解過剩產能,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十二五”期間,我省制定《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實施方案》,多次開展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周日行動”。在2014年完成壓減煉鐵產能1500萬噸、煉鋼產能1500萬噸基礎上,今年將再完成化解500萬噸粗鋼產能任務。與此同時,啟動石鋼搬遷、唐山渤海鋼鐵重組搬遷、武安鋼鐵企業退城進園升級改造項目,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深入推進。
去年以來,玻璃大市沙河集中爆破拆除10根玻璃生產線煙囪,淘汰玻璃產能1060萬重量箱,結束該市玻璃行業落后產能存在的歷史。開展“環首都圈”、“環省會圈”水泥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集中行動,共壓減水泥產能2800多萬噸。
這些舉措,為河北轉方式調結構掃除了“攔路虎”,打開了新局面。2014年,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河北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期間淘汰落后產能任務。
大力開發優質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
【2011至2014年,我省重點支持鋼鐵、石化等七個主要行業技改項目3896個,技改投資累計增速達24%】
在邢臺一家名叫旭陽集團的化工企業里,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二八現象”。雖然焦炭生產占大頭,與新型化工產品生產比例為8∶2,但兩者的利潤貢獻卻恰恰相反——2∶8。也就是說,隨著產業鏈延長、產品附加值提升,旭陽集團研發的新型化工產品利潤遠遠超過了初級產品焦炭的利潤。
以近期市場價格(按噸)計算:煤炭450至600元——焦炭750元——純苯4500元——環己酮7200元——己內酰胺11000元,從原材料到現有的終端產品升值20倍左右。旭陽集團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的路線圖,見證著“十二五”以來河北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進程。
河北傳統工業比重大,高加工度產業成長不足,長期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粗放型發展模式成為制約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瓶頸。“十二五”期間,我省努力破解發展模式粗放難題,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努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改進生產工藝、開發優質產品、延伸產業鏈條,讓傳統產業加速向“高端、智能、綠色”方向邁進。
“十二五”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十百千工程”,加快推進鋼鐵、水泥、玻璃、焦化四大高耗能行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精品鋼、推進鋼鐵深加工,改善鋼鐵品種結構,培育發展新型建材,提高高端產品比重。重點實施了汽車提質擴能、裝備拓展升級、石化鏈條延伸、乳粉培育壯大、醫藥GMP改造、紡織服裝品牌培育和工業強基、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八大專項,努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近年來,我省重點對基礎材料、零部件、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工程等給予補助,著力解決工業基礎性、公共性問題,以高端、智能、綠色為導向,堅持對標找差距,技改上水平。”省工信廳廳長鄒平說。
讓經濟發展從傳統要素拉動轉向創新驅動,2011年以來,我省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省市兩級財政拿出56.4億元,撬動銀行貸款34倍,拉動社會投資107倍,技改投資累計增速達24%。2011年至2014年,重點支持鋼鐵、裝備、石化等七個主要行業技改項目3896個,有力推動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
2014年,我省通過實施傳統產業龍頭企業帶動計劃,新增中國企業500強8家、制造企業500強4家、民營企業500強4家。截至2014年底,通過組織開展工業企業品牌培育,累計擁有1057項“河北名牌”。
努力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產業新優勢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245.4億元,超過2011年全年,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2%,再創歷史新高】
這是一組對比鮮明的數字:2011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僅有1100億元;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就達到了1245.4億元,比2011年全年的還要多。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重大引領作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舉,是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應有之義。
雖然在“十二五”下半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但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仍保持了增長“加速度”。特別是剛剛發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統計數據中,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245.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2%,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新興產業已成為我省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重要角色”。
縱向看有進步,橫向比有差距。當我們放眼全國,就可以看到,與山東、浙江、江蘇等省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20%以上的比重相比,河北高新技術產業仍呈現總體規模偏小、龍頭企業少、企業規模小,發展潛力不足的態勢。
讓以大數據為重點的電子信息、大健康新醫療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和新材料、節能環保以及旅游觀光農業、生態經濟等新興產業盡快成長為支柱產業,河北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我省將抓好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區、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等一批創新平臺建設,引進京津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轉化。
以高端化、智能化、鏈式化、服務化為主攻方向,以唐山動車城、石家莊通用航空基地、保定航空專用裝備生產基地、石家莊導航產業園和數控機床、機器人等智能產業為重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拓展延伸產業鏈條……
結構調整永無止境。推動轉型與發展良性互動,河北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走出一條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