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在涿州市的北方凌云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工人正在為北京某車企生產汽車配件。為更好地適應北京、天津等車企的配套要求,該企業在北京建立多家子公司,吸納北京高精尖人才創建起研發中心。記者陳騰飛攝
游客在崇禮縣長城嶺滑雪場學習滑雪。記者賈恒攝
“十二五”勝利收官,“十三五”正在走來。1月8日開幕的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肩負著擘畫河北新藍圖,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省長張慶偉在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如是號召。
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報告謀劃提出的六大任務,為實現我省“十三五”發展目標確定了路線圖。
1.創新建立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
契合并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部署“十三五”時期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時,省長張慶偉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把“堅定不移推進創新發展”放到了首位。這樣的安排凸顯了河北對發展動力的迫切追求,以及實現動力轉換的決心。
在專家看來,無論引領新常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應對從國內到全球的總需求收縮的局面,乃至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五大任務”,最終的驅動力量是創新。
視創新為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第一動力,報告將未來五年河北“創新”擔負的使命概括為“塑造發展優勢”、“擴大有效需求”、“拓展發展空間”三個方面。
要以創新塑造發展優勢,報告提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創新研發服務平臺、健全知識產權評估體系等多項舉措。
仔細研讀報告中對推進創新發展的部署,涉及科技創新、大眾創業、消費、投資、外貿、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領域,但其中著重強調的是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為此,報告強調要加強政策激勵、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具體舉措包括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建立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以及引進培養一批領軍人才等。
要以創新擴大有效需求,報告圍繞消費、投資、出口作出部署,其中特別強調,要高度重視消費在穩增長轉方式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創新釋放消費潛力,以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要以創新拓展發展空間,報告的視野投向了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以及進一步開辟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網絡經濟、海洋經濟等諸多新空間上,以期加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轉型設定重點行業產能“上限”
著眼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報告給出了河北未來的路徑選擇——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堅持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化解過剩產能是必過之關。報告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業設定了產能“上限”,到“十三五”末,“分別控制在2億噸、2億噸、2億重量箱左右”。
解讀報告中這一舉措,專家認為,這凸顯了我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轉型發展的決心。轉型,則是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
此外,河北將對傳統產業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程”等舉措,推動鋼鐵產業高端化、裝備制造產業智能化、化工產業精細化、建材產業綠色化,加快河北制造向河北創造轉變。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報告提出積極實施大數據戰略。專家認為,這是堅持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的必然選擇。報告將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陣營,主張重點發展。
在全球需求緊縮的背景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顯得尤為重要。報告著眼于“拓展新領域,催生新業態”,提出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其中,圍繞旅游產業的改革將成為新看點,大旅游產業發展格局下,擁有豐富自然與人文資源的河北旅游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報告提出,我省要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山區綜合開發工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等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