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將于2016年3月5日在北京開幕;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已于3月3日正式召開。2016年既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兩會”即將審議的中國2016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經濟改革、“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市場發展、反腐敗等重大議題,都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為此,《熊貓觀察》欄目特請關注中國“兩會”的外國專家、學者和海外華人撰寫系列文章,對上述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熊貓觀察原創】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年以來,中國采取了多項舉措,充分激發群眾智慧和創造力,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熊貓觀察》欄目通過郵件采訪了拉丁美洲開發銀行駐華首席執行官、前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委員會代表吉娜·卡貝列羅女士,請她暢談對中國創新型經濟的理解與希冀。
熊貓觀察:中國希望通過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來帶動創新驅動型經濟。您覺得中國能實現這一目標嗎?
卡貝列羅:創業能否成功取決于多方面因素,比如,創業者的產品或服務是否真正具有創新性,是否足以改變其潛在目標客戶群體的消費習慣,或是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便捷。再比如,對于有的創新型創業者而言,或許他們面臨風險更大,因此資金和資本是否足以支撐就至關重要。另外,執行團隊能否正確設定目標,能否在遭遇困境時靈活機動地應對等,對結果也會產生影響。因此,政策、環境、團隊等都有可能影響到創業能否成功。
中國為創業者們提供了良好的氛圍、搭建了優秀的平臺。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對研發的投入,2003年至2013年,中國研發投入年均增長高達19.5%。目前中國的研發支出約占全球20%,僅次于占27%的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另外,中國是全球每年培養理工科本科畢業生最多的國家,中國有49%的大學生學理工科,而美國相比而言只有33%。再者,中國上世紀80年代開始設立包括深圳在內的經濟特區,推行改革開放。這些經濟特區打造出了一個能將新創意理念產品化并投入市場的服務網絡。因此,中國的創業平臺非常堅實,能助推萬眾創業騰飛。
不過,創業跟其他市場行為一樣,既有成功,也有失敗。實際上關鍵不是創業能否成功,而是創業者們能否通過成功積累經驗,通過失敗總結教訓。創業驅動型經濟之路,也將是一條在失敗中學習之路。
熊貓觀察: 政府在激勵創新方面應該充當何種角色呢?是否應該建立更多由政府出資的研發園區?
卡貝列羅:政府制定戰略性框架和激勵措施,在培育創新這方面確實能起基礎性作用。唯如此,創業者們才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將他們的發明轉變為市場化的產品。如前所說,政府資金對于創新型產品的市場化作用極為重要。從美國的經驗看,政府的這類投資極大地刺激了企業界和學者們的創造力。比如,谷歌的算法技術背后就有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金支持,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資金后臺則是美國中情局(CIA)和美國軍方。另外,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反壟斷法規等方面也要為創業者們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優惠的稅收、財經政策,以及公正的法治環境,對于減輕企業負擔,激勵創新等也都大有裨益。
中國近年來在很多省份都設立了經濟開發區以推動研發能力。這些經濟開發區,只要結構合理、信息順暢、交通便捷,并且與當地生態環境和諧共存,必將成為中國的研發重鎮。這類經濟開發區在中國數量之眾,令人吃驚。一旦中國將它們成功升級轉型,對中國正在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不容小覷。屆時,中國將能充分調動其經濟資源。
熊貓觀察: 在您看來,中國推動創新型經濟,哪些行業受益最大?而又有哪些行業需要通過創新來推動增長呢?
卡貝列羅: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轉型升級,許多行業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值得關注的是,中國2015年全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比傳統產業要快得多。其中,宇航飛行器及設備增長26.2%,電子和通訊設備增長12.7%,光學和攝影器材增長10.6%。按這一發展態勢,這些行業即將達到創新的臨界點。中國的互聯網和電商巨頭,如騰訊和阿里巴巴,已經顯現出中國創新的特性和天賦。他們已經改變了中國人的通訊習慣和消費模式。
當然,傳統行業如紡織業和建筑業,也不容忽視。如果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對其進行升級改造,他們同樣能煥發出新的活力,助力中國經濟轉向新的增長模式。以紡織業為例,中國的創新就走在世界前列,為消費者開發了既環保、又實惠、還安全的新型合成面料。
熊貓觀察: 您覺得中國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前景如何?
卡貝列羅:中國已經清晰且雄心勃勃地將創新型經濟納入“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中國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轉型過程,將極大釋放中國的創新潛力,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強力引擎。以中國的發展歷史經驗來看,中國創新驅動型經濟將逐步實現其目標,并且在此過程中,還將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模式。
作者簡介:吉娜·卡貝列羅,拉丁美洲開發銀行駐華首席執行官,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副研究員,前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委員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