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周年之際”系列評論之十
二月的華北春潮涌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鼓點鏘鏘催人奮進。人們期待著,期待著三地資金“流”起來,要素“轉”起來,技術“活”起來,人才“動”起來,彼此互聯互通,資源優化配置,在一個統一開放的大市場里取長裁短、有序競爭、協同發展。(2月26日天津網)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河北面臨的最大機遇,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央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部署,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納入國家戰略來謀劃,第一次把解決河北與京津發展落差上升到國家層面來部署,第一次明確界定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統制定了支持河北發展的政策舉措。兩年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入推進,這一重大戰略機遇為河北擴大對外開放、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難得契機。為此,我們要堅持開放發展,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力,全方位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推進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
堅持主動開放,把開放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河北越發展,就要越開放,但當前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一些干部的思想封閉保守,觀念還相對滯后,思想放不開、思路打不開,改革發展的辦法不多、力度不大。這就需要我們牢固樹立開放意識,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開放,自覺對標先進,拓展開放視野,營造開放環境,順應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勢,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匯聚資源要素,在不斷深化開放合作中拓展發展新空間。
堅持雙向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河北賴以發展的傳統支柱產業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以前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從客觀上倒逼河北必須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堅定不移地推動轉型升級發展,既要堅持“引進來”,又要堅持“走出去”,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真正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產業良性互動的格局,大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堅持共贏開放,加強京津冀區域合作發展。共贏開放反對保護主義,主張構建開放型經濟,以開放發展創造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推動三地區域經濟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構建起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就需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決打破行政壁壘,切實發揮企業在產業、項目、要素轉移等方面的主體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政府聯動、企業主動、民間自動的合力,最大限度釋放協同發展紅利。
把握大勢,才能贏得未來。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這是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河北的市場機遇在擴大、投資機遇在擴大、綠色機遇在擴大、對外合作的機遇在擴大,開放的河北活力無限。只要堅持開放發展,就能順勢而為、把握機遇,在協同發展中贏得全新未來。我們相信,“打開窗子,才能實現空氣對流,新鮮空氣才能進來”。(劉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