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于3月5日正式啟幕,來自全國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人大代表肩負著人民的重托,齊聚一堂。兩會期間,記者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趙治海,就農業供給側改革及雜交谷子“回歸”主糧等問題進行暢聊。
主持人: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我是曉雪。2016年全國兩會已經正式拉開帷幕,我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有幸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趙治海先生做客長城網,趙代表您好,在節目的開始先和網友們打個招呼吧。
趙治海:大家好,我是全國人大代表趙治海。
人大代表趙治海接受長城網專訪。 長城網 李全 攝
主持人:這次上會您都帶來了哪些建議呢?
趙治海:這次我帶來的建議是“谷子回歸主糧”,這是一個為農民增收,為國家節水增糧做貢獻的建議。這個建議多次在兩會上被提出,也多次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同時也給予了我們大量的支持。把雜交谷子的種植和推廣提到國家戰略上來,對我們國家提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民增收、養殖類改變、人類健康以及美麗鄉村建設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之前我們一直都提倡以土豆作為主糧,現在您提出以谷子作為主糧,它們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么?
趙治海:土豆和玉米都是外來引進的作物,雖然現在起的作用很大,但我更看好我們本土的作物。
在人類還沒有進入農耕時代時,作物的循環和產生是和當地自然條件息息相關的。自然既然選擇了谷子和黍子的生長,那它們肯定是最適合我們中國人的。過去的科研水平相對較低,農作物產量也不高,所以我們對它們不夠重視。現在我們的科研水平提高了,作物產量和品質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雜交谷子,所以我認為,現在應該是讓它回歸的時候了。過去谷子就是主糧,現在馬鈴薯是列入主糧,“回歸”要比一個新的物種“列入”更容易一些。
主持人:雜交谷子都有哪些優勢呢?
趙治海:首先,谷子是比玉米更節水的作物。我國在70年代以前,谷子和玉米的種植面積與作物產量是基本相當的,但是在雜交玉米出現后玉米產量得到大幅提升。當時,我們國家的糧食并不富裕,首先要解決人民“吃飽飯”的問題,之后國家推行了“過黃河跨長江”的計劃,每畝產量達到400斤,叫做“過黃河”,達到800斤叫做“跨長江”,所以各地都在種植產量高的作物,而雜交玉米的出現使玉米的產量從400斤提高到800至1200斤。但那個時候雜交谷子并沒有研究成功,所以谷子的產量還是400斤,雜交玉米開始不斷擠占谷子的種植面積。
這里面有一個問題,玉米種植要比谷子種植耗水量高,所以國家開展了打機井的運動,把旱地轉變成水地,也就是灌溉。但是,到今天來看,灌溉又造成了我們地下水缺失的危機,我們的地下水在幾十米的時候,通過雨水還可以補充上來,但超過100米以上,下雨就補充不上去了。深層的地下水都是在幾萬年前形成的,我們今天用地下水來灌溉,那就是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我們后代的吃的水來生產糧食,這可能會造成很嚴峻的水資源匱乏問題。
而谷子原本就是生長在干旱地區的作物,現在的雜交谷子,產量翻一番,但是需水量和原來是持平的,而且不需要灌溉的特點大大節省了地下水資源的利用。
其次,我們國家在種植玉米這類高產田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灌溉、施肥,產量高成本越高,效益卻在減少。老百姓在銷售玉米的時候,價格低于1元錢,那基本是沒有效益的。但進口的玉米的價格只有7角錢,這3角錢的差距就是供給側需要解決的問題。換句話說,現在玉米的過高產值是不符合供給側的要求的,降低玉米的價格是我們現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企業是以利益優先的,選擇玉米加工的時候,一定會選擇價格更低的一方。我們把玉米的產量降下來,這樣灌溉少了,化肥使用也少了,成本少了,效益卻提高了。
玉米減少的產量是否能在旱地種植上補回來呢?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的雜交谷子出馬了。過去,我們的雜交谷子種到1.5億畝,主要是由于當時土地面積沒有這么大,那么,現在增加到2億畝,就會達到一個合理的數值,也使我們的谷子能夠為增糧、節水做貢獻。
另外,我們從健康的角度考慮。中國的糖尿病人接近1億人,患病的原因和現代人吃的主食和副食有很大的關系。實驗表明,一個成年人如果每天進食二兩小米干飯,他的血糖就會有所降低。中國人過去就是以小米為主糧,后來小米逐漸淡出人們的餐桌,這也許會對我們的身體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
主持人:也許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能我們的體制從根上說,就適合食用小米。隨著新作物的引進,雖然也逐漸被大家所接受,但我們的身體可能會有或多或少的反應。
趙治海:現代實驗表明,人類食用小米飯可以刺激腸道益生菌群的出現,而菌群的出現能夠起到降血糖和降膽固醇的作用。這就應了剛才你說的那句話,我們中國人的基因其實是和小米有著息息相連的關系。
主持人:之前我去新疆采訪河北的援疆工作,我發現當地很多人在吃“大米二米”飯,而且用的小米就是我們河北的張雜谷,這也為河北打出了一張響亮的名片。
趙治海:2014年我去新疆考察過,張雜谷的種植是咱們河北援疆的一個項目,也是一個奇跡。為什么這么說呢?原本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很難進行作物的種植,但是,就在那樣的地方,我們的張雜谷卻有每畝400至500公斤的產量,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剛才咱們說到吃“二米飯”,其實我們人類為了健康應該到了吃混合食物的時候了,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吃,又香又甜。
主持人:張雜谷的種植,也為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在新疆采訪的時候,當地老百姓告訴我們,原本他們的經濟來源是不依賴于種地的,但是自從種植了咱們的張雜谷以后,收入是翻著翻的漲的。
趙治海:是這樣的。因為谷子在2014年的時候已經能賣到一斤三塊多,一千斤就是三千多元錢,這和棉花的毛收入是基本持平的,但是投入是相對較少的。
除此之外,您剛才也說到了,在新疆,當地百姓的收入并不是以種地為主的,他們的畜牧業很發達。而張雜谷的谷草,在過去就是優質的飼草。根據最新的數據表明,用谷草來喂牛羊,對牲畜的健康有很好的作用。現在牧草匱乏,我們通常會從美國進口苜蓿來保障牲畜的營養吸收,而雜交谷子的谷草所含的營養成分,僅比苜蓿低很少的一部分,這樣牧民在養殖的時候稍加一些蛋白質就可以了,大大降低了成本。
并且,實驗表明,用青谷草喂養的牛,在產奶的時候體細胞的含量少,奶質更為優質。可以說,把谷草加入牲畜的飼料中,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優化牲畜的肉質。
新疆是一個非常缺牧草的地區,我之前去且末縣調研的時候他們告訴我,要發展一千萬只羊,要種植250萬畝的牧草,而當地人就選擇了張雜谷的谷草來用作主要的牧草種植。
主持人:看來種植張雜谷的優勢已經不止于雙贏的局面,一方面種植張雜谷可以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一方面又能解決百姓的口糧問題,又能保障農民的收入,又對我們的畜牧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以說是“四贏”。
趙治海:對的。除此之外,張雜谷還有一點優勢。過去人們怕谷子種多了賣不出去,現在不怕了。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吃小米能夠逐步改善人體的循環,降低血糖血脂,這要比吃藥健康的多。畢竟服用藥物是會有副作用的,也會對人體的代謝造成額外的負擔。吃小米能“吃出”健康來,解決了“富貴病”的產生。
主持人:那這就是五方共贏的局面,看來我們的雜交谷子真的到了需要“回歸”的時候了。
趙治海:我們提倡美麗鄉村建設,國家也在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實行“企業+農戶”的模式,或者成立合作社來進行規模化生產。我們說農業也要供給側改革,農產品要形成鏈條式的生產模式,通過養殖業、加工業,進行第二產業的發展。在發展第二產業的同時,會需要勞動力轉向服務業,這就促成了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了農業現代化。
其實我們所說的農業現代化,不是單指引進國外的現代化機器,而是要根據中國農村的現狀因勢利導,形成良性的農業發展體系,讓百姓多掙錢。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自尊也得到了保障。
主持人: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解決我們的大問題。曉雪也在這呼吁大家,給我們的雜交谷子更多的關注,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趙代表,節目即將進入尾聲,也請您和網友朋友說兩句心里話吧。
趙治海:網友朋友們,我非常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兩會,能夠把雜交谷子列入國家的戰略發展中,也希望網友朋友們關心、支持雜交谷子的發展。種植雜交谷子不僅對國家的發展有利,更對我們每個人,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有利,希望網友能夠給我們更多的關注。
主持人:再次感謝您,本期節目就是這樣,我們下期再見。
趙治海: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