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各地要切實負起責任,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今天的圖解2016《政府工作報告》,我們來關注,如何看待繼續提高基本養老金標準。
企退人員養老金實現“十二連漲”
李克強在回顧2015年的工作時指出,在財力緊張情況下,保障民生力度繼續加大,提高低保、優撫、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等標準,推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并完善工資制度。
十八大以來,多項養老領域的重大改革相繼“破冰”,我國新農保和城居保正式合并,企退人員養老金實現十一連漲,存在近20年的養老金雙軌制終結,使我國多項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日趨完善,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改革決心。
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國按6.5%左右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并向退休較早、養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員和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適當傾斜,這也就意味著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將實現“十二連漲”,此前,我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已從2005年的700多元提高到2015年的2200多元。
人社部原副部長胡曉義在3月9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分析:為什么提高的幅度為6.5%左右?有五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經濟發展水平去年是6.9%;第二,財政的支付能力,年全國一般性預算收入增長5.8%,中央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都比以前年度增幅要低;第三,物價水平;第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去年是7.4%;第五,社保基金,就是養老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
政協委員釋疑:今年養老金為何只上調6.5%?
全國政協舉行“惠及民生共享發展”記者會,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胡曉義、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劉長銘、教育部原副部長李衛紅、國務院扶貧辦原主任范小建5位委員就掛號難、養老金調整、擇校熱等百姓關注的社會民生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今年預算報告提出養老金將上漲6.5%左右,雖然實現了十二連增,卻是自2005年以來養老金第一次漲幅低于10%,委員胡曉義表示,2015年財政預算收入增長同比降低、養老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等五項因素,確定了今年養老金待遇調整水平。
養老金上調6.5%依據從何而來
根據《關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16年1月1日起,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上調6.5%,企業職工養老金迎來了“十二連調”,但上漲幅度較前幾年10%的水平有所下降。
全國政協委員胡曉義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確定養老金調整水平,主要考慮五個因素,“第一,經濟發展水平去年是6.9%。第二,財政的支付能力比以前年度增幅要低。第三,物價水平,去年城鎮居民物價水平是1.4%,應該是比較溫和的。第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第五,社保基金就是養老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
“近幾年雖然養老基金總的收入額還大于支出額,但是已經出現了收入增幅低于支付增幅的現象,企業還在強烈地呼吁要降低稅費。”胡曉義說,所有這些方面的因素集合起來做一個調整待遇的方案,取6.5%左右還是恰當的。
胡曉義還強調,不是說每個人的養老金都增長6.5%,預算報告中強調,要對企業職工特別是待遇偏低的和艱苦邊遠的企業退休人員要適當傾斜,這就既體現了公平,也體現了差異。此外,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養老金“十二連調”的對象,不只涵蓋企業退休人員,還包括了機關事業人員。
至于養老金今后上漲的幅度怎么定,胡曉義表示,最好年年都加,這也是社會保障制度應該作出的努力目標之一。
(據荊楚網、北京青年報、鳳凰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