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金山銀山 更要綠水青山
秦嶺,是關中城市群天然生態屏障,也是國家生態安全保障的主體區域之一。一方面是要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一方面是對礦產資源的旺盛需求和擺在眼前的經濟利益,到底該如何進行取舍?如何進行有效治理?西安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那就是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在適度保障市場需求且滿足環境保護要求的前提下,控制采礦權的最低數量,有序退出全部探礦權,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在“雙贏”中促進西安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保護。
關閉后的采石場生態環境好轉
“這里原來有近10家露天采石場,前些年相繼關閉了,現在基本上很少有人到這里來,雖然植被還沒有恢復,但畢竟停止了對環境的繼續破壞,石場周邊的環境也在好轉。”3月24日下午,在臨潼區秦陵街辦楊家村大水溝組的一處廢棄采石場舊址,附近一位村民向記者講述了這處采石場關閉后的環境變化。記者看到,巨大的山體下,裸露的石塊依舊醒目,河道里的溪水雖不大,但已清澈見底,凡是有土的地方基本上都被雜草覆蓋,采石場關閉后帶來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其實,這處關閉的采石場只是西安對秦嶺北麓礦山整治的一個縮影。
2015年4月,西安市政府研究制定的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出臺,拉開了西安對分布于秦嶺北麓大小礦山大刀闊斧的整治序幕。根據方案要求,2015年秦嶺北麓礦山關閉任務為16個(采礦權10個、探礦權6個)。截至去年底,整治工作推進順利,全市已確定關閉礦權20個。目前,全市秦嶺北麓現有探礦權15個,采礦權26個,其中金屬類礦山7個,能源類礦山1個,非金屬類礦山18個。26個采礦權中現只有4個生產,其他均處于停產整頓狀態。
礦山整治絕不打折扣
“對礦山的整治絕不打折扣,我們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一定要把資源開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利用資源,一切礦產開采必須把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作為落腳點。”對于這幾年來秦嶺北麓礦山整治帶來的變化,市國土局礦管處處長鄭世驊感觸頗深。
他說,開展礦山整治,不是一下子將礦山全部關閉。建筑石料類礦山對支撐城市建設,滿足基礎設施和建筑市場需求必不可少,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階段還有必要保留少量礦山。今年國土部門將嚴格按照方案確定的任務和年度計劃,加快礦山關閉進度,對現有礦山進行整合,減少數量、提升質量,對小型分散的采石礦山一律關閉,更好地保護秦嶺生態環境。
2016年,我市將繼續對現有41個礦權加大關閉力度,再減少17個礦權。通過整合,在藍田、戶縣、周至合理布局有一定規模的建筑石料基地,提高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水平,妥善解決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未來,可選擇一些生產條件和設備比較好的綠色大型礦山,作為原料基地,以滿足全市建筑石料的需求。加快磚瓦粘土礦的整合,通過建設現代化、自動化生產線,形成規模化生產,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耕地,節約土地,同時也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將全部取締違法勘查開采行為
根據秦嶺北麓礦山整治方案要求,我市將嚴厲打擊亂采濫挖、無證開采等非法開采行為,對所有違法勘查開采行為全部取締。現有金屬、能源類礦山(金、銅、鐵、鉛鋅、鈾),以退出為主。
凡資源儲量接近枯竭、綜合利用率低的礦山,勸其退出并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予以關閉;雖有資源儲量,但開采方式落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不到位的,給予半年寬限期促其整改,若達不到要求,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予以關閉;有資源儲量,能做到采選分離、邊生產邊治理礦山環境的,要提升環保標準,在資源儲量評估確定的服務年限到期,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予以關閉。
現有建筑石料礦山(建筑用花崗巖、建筑用白云巖、片麻巖等),以整合壓縮改造提升為主,堅決減少此類礦山的數量,對年生產規模10萬立方米以下的采石企業全部予以關閉。戶縣、藍田縣、周至縣計劃各布局1~2個年產百萬立方米以上的現代化建筑石料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
現有其他非金屬礦山(石墨、高嶺土、石灰巖、飾面用花崗巖、飾面用大理巖、玻璃用石英巖、含鉀巖石等),除保留個別具有地方特色的礦種(如藍田玉、水泥用大理巖等)外,以退出為主。在采礦許可證到期后不再延續,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予以關閉。2017年底前全市探礦工作全部結束,2018年探礦權全部有序退出。
不留生態“后遺癥”
西安在礦山整治中,對確定保留的礦山或通過整合設立的礦山,要求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開采,必須足額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按照“誰破壞、誰治理”原則和“邊開采、邊治理”要求,督促企業履行法定義務,落實主體責任。采礦過程中和結束后,及時進行環境和生態功能恢復治理。
對采礦權人已經滅失的礦山環境治理,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方式。將廢棄礦山環境治理納入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計劃,由市縣兩級財政出資,同時積極爭取中省專項資金支持,實施生態恢復治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環境治理。
省國土資源資產利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西安市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趙王濤建議,政府應建立礦權退出補償機制。對因生態環境保護而確定關閉的礦山,可采取類似征收土地補償的方式,在評估的基礎上,以政府回贖、適當補償、引導礦山企業轉變經營方向或投資入股其他產業等形式,對礦企進行合理補償,使礦業權人主動退出現有礦山。
同時,做好礦山環境治理。對保留礦山的環境治理,可采取企業負責、政府督導方式。所有礦山企業都應承擔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對整治關閉的礦山要同步做好環境治理恢復工作,不留生態“后遺癥”和地質災害隱患。
趙王濤表示,做好礦山整治,就是主動適應礦產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以滿足生態保護新要求,堅持綠色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只要按照符合綠色發展的路徑堅定走下去,一定能夠實現西安秦嶺北麓礦山數量和礦區面積“雙減”,讓礦山產出效益和生態恢復面積“雙增”,讓綠水青山懷抱金山銀山,讓金山銀山呵護秦嶺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