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火熱實踐寫在太行山上
2015年12月29日至2016年1月1日,省委書記趙克志到阜平縣龍泉關鎮(zhèn)顧家臺村,進行駐村聯(lián)鄉(xiāng)(鎮(zhèn))幫縣蹲點調研。這是2015年12月31日,趙克志在青羊溝村走訪低保戶武振明一家,了解扶貧工作開展情況,傾聽困難群眾的心聲和期盼。記者 郭昭攝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是當年晉察冀邊區(qū)政府所在地,也是現(xiàn)在的全國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2013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踏著冰雪,專程到阜平考察扶貧開發(fā)工作,慰問革命老區(qū)群眾并發(fā)表重要講話。3年過去了,阜平縣對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貫徹落實得怎么樣?太行山區(qū)農村的現(xiàn)實狀況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貧困群眾的生活究竟如何?鄉(xiāng)親們對脫貧致富還有哪些想法?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省委書記趙克志的心頭。
2015年12月29日至2016年1月1日,趙克志到阜平縣龍泉關鎮(zhèn)顧家臺村,進行駐村聯(lián)鄉(xiāng)(鎮(zhèn))幫縣蹲點調研,直接感受山區(qū)群眾的生活,深入了解扶貧工作開展情況,傾聽基層和困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4天3夜的時間里,趙克志吃住在農家,先后走訪了3個鄉(xiāng)鎮(zhèn)、11個村莊,看望了18家農戶,察看了18個點,召開了6次座談會。
接地氣,登門入戶訪民情
接地氣,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是轉變作風的著力點。只有經(jīng)常接地氣,才能密切與群眾的感情,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把工作干到群眾的心坎上。
山間積雪未融,山路蜿蜒曲折。2015年12月29日下午,趙克志輕車簡從,乘車兩個半小時從石家莊來到顧家臺村。村口“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紅底金字標語格外醒目。這是趙克志第二次到這個貧困村,2015年8月13日他就曾到該村調研。
一下車,趙克志顧不上休息,先去看望了低保戶顧廷科、顧茂兩家。
掀開門簾,65歲的顧廷科和妻子任鳳蘭把趙克志迎進家里。他們一起坐在炕頭上熱切地聊起來。
“你們的養(yǎng)老金和低保金每月能領多少?”趙克志關切地問。
“一個75元,一個110元。”
“還有其他什么收入?”
“土地流轉到村委會,流轉金300元;加入村蘋果基地,年底分紅1000元。”
趙克志聽后點點頭說,溫飽沒問題了,就是收入不高。
看到顧廷科家住的還是土坯房,趙克志又問:“聽說村里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新民居,你們樂不樂意拆舊建新?”
“咋不樂意,建新房政府給補貼,將來能發(fā)展農家樂,是個好事。”顧廷科的話實實在在。
“村里的干部怎么樣?”
“好,干部是新上來的,想方設法讓老百姓富。”
趙克志的臉上露出笑容,大家越聊話越多。看到墻上掛著龍泉關鎮(zhèn)免費發(fā)放的“決戰(zhàn)貧困、同步小康”新年掛歷,上面印著全鎮(zhèn)12個村莊的美景圖,趙克志祝福他們:“希望你們的生活比這畫上還美!”
離開顧廷科家,天已經(jīng)黑了。沿著村街小巷,趙克志又看望了顧茂、王為娥老兩口。兩位老人長期患有慢性病,家中生活十分困難。聞到屋里的煤煙味,趙克志關切地叮囑老人,燒煤取暖一定要注意通風。他告訴老人,從2016年起,低保標準會有較大幅度提高,將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顧茂緊緊地握著省委書記的雙手,臉上寫滿了感激和幸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趙克志說,這次蹲點,就是一竿子插到底,親自摸情況,直接聽反映。蹲點期間,他走訪了11個村的18家農戶。每到一家,他都看得仔細,問得具體,并讓工作人員填寫領導干部遍訪貧困戶訪談問卷。掀開鍋蓋看看吃得怎么樣,揭起爐蓋看看爐火旺不旺,坐上炕頭摸摸被褥暖不暖,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了百姓心坎上。
大胡卜村44歲的王永偉,因車禍致使下半身癱瘓,2013年又患上尿毒癥。他的老母親一說起家里的困難就眼淚汪汪,趙克志動情地勸慰一家人:“我知道你們愁得慌,但還是要增強信心,黨和政府會千方百計幫助你們解決困難,也會進一步研究統(tǒng)籌解決貧困家庭大病救助的政策措施。”在青羊溝村低保戶劉慶賀和武振明家,聽說他們今年都通過加入農業(yè)合作社增加了收入,趙克志為他們感到由衷高興,詢問他們還有哪些困難,叮囑鄉(xiāng)村干部一定要為村民增收多想法子、多出實招。
2015年12月30日晚,看點回來吃罷晚飯,趙克志又徑直來到貧困戶顧廷亮家召開村民代表座談會。十幾個人圍坐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語,談打算、提建議、說問題,話題大到落實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精神,小到村里安裝下水管道,氣氛十分熱烈。趙克志時而傾聽,時而作筆記,時而加入大家的討論。雖然屋外夜色已深、寒氣沉沉,但屋內卻燈光如晝、暖意融融。
求良策,因地制宜找出路
到基層調研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堅持問題導向,解難題、求突破,才能得民心、順民意。
“這幾年,顧家臺村的變化不小。新修的公路延伸到村內,還安裝了光伏太陽能路燈、垃圾箱,建了文體廣場、互助幸福院,有一批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看到家鄉(xiāng)的變化,也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了。但還是有不少農戶收入比較低,住房比較簡陋,廁所、廚房、取暖的條件都比較差。”在房東顧海軍家,趙克志與一家人邊吃邊聊,話題自然離不開村里的事。
這些變化和問題,趙克志都看在眼里。他白天走村串戶調研,晚上與干部群眾座談。體驗貧困,感受艱苦,對群眾生產(chǎn)生活的困難程度、難在哪里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認識。
深山里的農村格外寧靜。2015年12月30日上午,在黑林溝村看望了互助幸福院的老人們,趙克志和村黨支部書記張成軍步行去走訪貧困戶。
“村里見不到小孩子啊?”趙克志問。
“村里沒有學校,父母都帶孩子到山外了,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像我今年57歲,算是最年輕的了。”張成軍自嘲地說。
“村里有多少常住人口?”
“全村以前總共102戶201人,現(xiàn)在常住的只有30戶50多人。”張成軍補充說,村子窮,40多年沒娶過媳婦,40多年沒蓋過新房。
這樣的村情讓趙克志神情凝重、陷入沉思。深山區(qū),交通十分不便,生產(chǎn)生活條件較差,如果再投入大量的資金搞改造建設,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只能走易地搬遷脫貧的路子。
路過村廣場,在此休憩的幾位老人圍攏上來與趙克志打招呼。趙克志也借機向大家征求意見。
“咱們村搞移民搬遷,你們愿不愿意?”
村民們都表示贊同。有的說,開始也有思想波動,村干部做工作后也就想通了,畢竟搬出去,交通、醫(yī)療都方便了。
隨后,趙克志又去另一個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的大胡卜村作了調查。
一路上,趙克志與同行的保定市委書記聶瑞平、阜平縣委書記郝國赤一直在探討“老人村”的脫貧問題。趙克志說,易地搬遷脫貧,中央已作出專門部署,我省也要作為“當頭炮”,在2016年率先打響。像黑林溝、大胡卜這樣的“老人村”,現(xiàn)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養(yǎng)老,可以利用國家政策,采取養(yǎng)老式移民搬遷的方式。
“只有把窮根找準,才能把政策定實。”趙克志意味深長地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要堅持問題導向。我們要清醒認識面臨的困難和艱巨的任務,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盡快打開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