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全國網絡媒體“走轉改”集體采訪團走進——淶水縣。作為河北省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重點縣,淶水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靠特色養殖,優質旅游資源扶貧等,讓百姓走上了致富路。圖為長毛兔白澗養殖基地。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淶水縣白澗村建立了股份合作制長毛兔養殖場1個,并已建成20噸的長毛兔飼料加工廠,還成立了長毛兔養殖股份制合作社,實現村民脫貧致富。進入基地要經過消毒等流程,避免把病菌帶入基地。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一只兔子一年可以剪毛五次,每次剪毛一斤左右,一只兔子一年帶來的收益在300-400元錢。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長毛兔養殖在白澗村附近已經形成了規模,也是農民增產增收的好方式。2014年和2015年,貧困戶每人每年分別獲得股份制長毛兔合作社分紅350元和400元。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淶水縣扶貧辦主任丁樹才介紹當地扶貧相關情況。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為了更好的讓農民脫貧,當地對長毛兔片區實行統一防疫,統一藥品,統一人工受精,統一飼料,統一銷售,更好的降低了養殖風險。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淶水縣扶貧辦開展的長毛兔股份合作制,僅2015年,白澗村就發展了30萬只長毛兔。為白澗村的精準扶貧注入了動力,也讓當地百姓真正的走上了脫貧快車道。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在距離白澗村幾十公里外的三坡鎮松樹口村位于旅游景區野三坡附近,很難想象這座干凈整潔、農家院林立的村子曾是淶水縣典型的貧困村。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淶水縣松樹口村支部書記張永書正向記者介紹該村的農家樂產業。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進入松樹口村可以看到很多農家院。目前,松樹口全村105戶中有60戶為專業旅游接待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經可以達到6000—10000元。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原來在外地打工的80后村民王術芝和丈夫也回到了家鄉,經營著約400平方米的特色農家院。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
松樹口村的農家院旺季房價能達到每間400元,淡季也在每間100元以上,遇到五一、十一等節假日農家院的生意更是紅火,依靠旅游項目帶動給當地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松樹口村依托旅游資源,結合村情實際開展好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成功做到精準扶貧,松樹口村已脫貧致富奔小康。騰訊大燕網 寇家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