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5月24日訊(記者 張天虎 趙曉慧)說起臨城薄皮核桃,可以說享譽全國,它被國家工商管理總局認定為地理標志產品,同時批準注冊了“臨城薄皮核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2年,“綠嶺”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2013年,綠嶺核桃通過了歐盟有機認證。而這一切成就和榮譽,都與一個人息息相關,是他十幾年如一日,用科技在荒崗野嶺上創造出綠色奇跡。他——就是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
把荒崗野嶺變為品牌“綠嶺”
綠嶺公司位于臨城縣城北李家韓崗上,十幾年前,那里曾經是一片亂石堆積、雜草叢生的荒崗野嶺。1999年初,李保國帶領課題組進駐綠嶺荒崗開始了調查和規劃。李家韓崗又名狐子溝,一無土二無水,地質學上稱這種地貌為洪水沖積多礫石崗地,地表無森林涵蓄,下場雨就都順著狐子溝流走了。在這種條件下植樹造林,困難可想而知。李保國組織課題組專家實測了20多個土壤剖面,最終確定發展種植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10多年來,臨城縣已發展薄皮核桃種植20多萬畝,涉及138個村1萬多農戶。臨城的核桃產業帶動了邢臺市乃至河北省的千萬畝核桃產業帶,可以說,李保國與臨城綠嶺的成功實踐,為太行山區的人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一個成功“樣本”。
1999年,綠嶺公司初創,正在為承包的3500畝荒崗發展什么產業左右為難時,是李保國教授經過實地測量,規劃了適合薄皮核桃栽植技術的荒山治理的整地模式,確定了綠嶺核桃產業的發展方向。
李保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在綠嶺公司探索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向科技要效益。在荒崗上挖掘條形溝,挖走劣土,運來好土添加雞糞、農作物秸稈等有機肥進行回填,保證核桃樹生長;創新樹上結核桃,樹下種植紫花苜蓿草,樹行間散養柴雞、鵝,雞糞填入沼氣池,沼渣沼液還田的“樹、草、牧、沼”立體種養模式,充分的利用空間資源,減少用工,實現了資源的最優整合與循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