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4日,來自中央及省內近20家媒體的記者參加了“美麗河北紅色行·紀念建黨95周年網絡媒體采訪活動”,采訪團深入石家莊、邢臺、衡水等地的革命老區,探訪紅色紀念地,記錄老區新面貌。昔日的紅色精神滌蕩人心,如今的發展變化令人振奮,網媒記者們用鏡頭捕捉,用文字記錄,從多種視角、用多種手段傳播著河北故事。
紅色燕趙,革命精神永不褪色
我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革命遺址遺跡眾多,采訪團一行先后到西柏坡、里莊人民日報社舊址、河北文學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等地尋訪紅色足跡、重溫紅色記憶。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革命故事,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崢嶸歲月。
采訪團一行從西柏坡出發。“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的歌謠在這里流傳至今。海外網記者王晶看到,如今的西柏坡不僅滿坡蒼翠、景色秀美,更有心懷崇敬的人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學習。“當年黨帶領人民團結一致奪取革命勝利,如今這種凝聚力仍未減弱。”王晶感慨。
在位于安平縣臺城村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劉少華認真了解記錄下這里誕生我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和河北省第一個中共縣委的過程。“這里是我一直想來拜訪的地方,從這里能找到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中國共產黨從寥寥數人發展到有8700萬黨員,始終懷著不變的信念,恪守初心,我要通過我的文字讓讀者們也更深刻地了解到這一點。”
蒼柏青翠、草木蔥郁,坐落于故城縣霍莊村的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內一片肅靜。1942年4月29日,侵華日軍駐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3萬多日偽軍對冀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當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八路軍正規部隊一道奮起反擊,勝利突圍,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一曲英勇殺敵的悲壯篇章。參觀后,不少記者感言,每一段紅色故事都不應被遺忘,每一名革命先烈都應被銘記,要把這里的故事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美麗河北,把紅色文化轉化為發展動力
“在這里,艱苦奮斗的精神沒有止于戰爭年代,現在仍被不斷發揚著。”在邢臺縣前南峪村,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記者戴玉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前南峪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敵后總校所在地,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羅瑞卿、滕代遠、何長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如今的前南峪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但這里的美景卻不是大自然的饋贈,而是來自人的努力。前南峪人治山治水大干20年,并利用抗大紅色資源和滿山綠色資源,開發了38平方公里的“紅”+“綠”生態旅游區。
在前南峪,采訪團發出了一封給全國網絡媒體同仁的倡議書,倡議全國網媒同仁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系群眾、扎實苦干、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57歲的武強縣周窩村村民郭玉管一不小心成了“網紅”——采訪團一行在周窩音樂小鎮采訪時,人民網微博編輯將她吹奏薩克斯的情景拍成視頻發布到了網上,短短一天時間點擊量就超過20萬次。
依托當地的樂器產業基礎,周窩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以音樂為主題的特色鄉村旅游服務區,為年輕的音樂愛好者、潛心技藝的吉他匠人,甚至喜愛西洋樂器的農民提供了追逐夢想的空間。獨具風情的音樂小鎮給許多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地開發音樂旅游、音樂教育服務,打造全新產業鏈推進樂器產業進一步提檔升級的發展思路贏得記者們點贊。
一邊是美麗的衡水湖,荷花初露、蘆葦蕩漾,一邊是整潔的民居,白墻灰瓦、街道整齊。曾被評為“2015年度河北省美麗鄉村”的衡水市桃城區繩頭村,用名副其實的美麗景觀征服了采訪團成員。
“美麗鄉村建設能真的讓村民得實惠嗎?政府出資改造,村子后續發展靠什么?”看美景的同時,記者們沒忘記思考提問。當地干部解釋,繩頭村成立了荷塘月色農宅旅游專業合作社,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引導農戶以閑置宅基地為股本加入,年終以“租金+分紅”的形式向社員分紅。聽到這一回答,記者們頻頻點頭。
西柏坡所在地平山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向“中國旅游強縣”的目標發起沖刺;誕生“兩個第一”的安平縣打造出年產值超過500億元,從業人員逾10萬的絲網產業……正如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楊文全在他的稿件中所寫,“將紅色文化轉化為團結一心、干事成事的精神動力,美麗河北正在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