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2016年北京企業博物館暑期游活動近日啟動。有媒體深入調查后發現,當下相當數量的企業博物館處于“養在深閨無人識”階段,記者連日來走訪了10多家企業博物館發現,除了個別的,大多數企業博物館里一個上午都鮮見有人登門。
企業博物館數量不少,也是我國民間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興起,是社會博物館文化逐步提升的一個重要象征。對內,它是企業打造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外,則是行業文化、知識進行社會化傳播的一個載體和窗口。但眾多的企業博物館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使得其應有作用被大大弱化,這也是博物館資源的一種浪費。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定位上的模糊是一個重要方面。如一些企業博物館本就來自國企,那么任由其閑置,顯然就不應該只是企業自己的事;而一些企業的博物館在設計之初,可能就將其定位為面向企業內部,從而不太注重博物館社會功能的開掘,專業上也有所欠缺。甚至因為參觀人數多反而會增加成本,企業更沒積極性去想辦法吸引參觀者。
當然,企業博物館受冷落,也有著普遍性的原因。當前,我們的博物館文化氛圍確實還有待提升,人們參觀博物館的文化休閑和消費習慣也還有待培育。這些現實情況,令不少博物館喪失了與社會“互動”的動力。加之運營上的成本,不少博物館特別是民間性質的博物館都落入了“重建輕管”的窠臼。
還有必要澄清的一個認知誤區是,不少人認為博物館就是要有“人在深閨”的神秘感,仿佛越“原生態”越好。但事實上,在博物館文化發達的社會里,無論是小型的私人博物館,還是如法國盧浮宮這樣的頂級博物殿堂,都將重視參觀者的“視覺體驗”放在重要位置。比如,近年來,盧浮宮的建筑內部經過精心設計和改造,展覽空間和展品被重新布局,展覽面積得到增加,展示效果大幅提升,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參觀者。
要“激活”企業博物館,必須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在相關政策上對于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予以平等對待。剛生效不久的《博物館條例》規定,國家在博物館的設立條件、提供社會服務、規范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這無疑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次,需要從學校教育開始強化對于博物館文化的普及和相關活動的開展。在國外,一些博物館特別注重吸引年輕的參觀者,對年輕人給予票價上的優惠。我們雖然實行了較為普遍的免費參觀政策,但博物館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顯然需要更多的創新。再次,相關部門要重視博物館相關人才的培育,不僅要培養專門的策展人才,而且要扶持和完善博物館志愿服務體系,這對于缺乏足夠運營資源的民間博物館更顯重要。
都說博物館是為未來“收藏”過去,但若它的“現在”不被激活,顯然就難以成功地連接過去與未來。缺乏參觀者和開放性的博物館,其能發揮的功能只剩對物品的保存,而展覽功能和社會教育功能將被嚴重抑制。《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如此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我們應有這樣的共識,博物館首先應該是一個“服務的”“開放的”機構,只有具備了足夠的服務性,才能“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