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記者 黃穎川 實習生 吳雨倫 通訊員 粵地稅宣
近日,省地稅局發布《從稅收變化看廣東經濟結構變化:(2011—2015)》專題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2011—2015年,廣東(含深圳,下同)稅收規模從11767.8億元增長到18203.9億元,年均增速為11.5%。與排名第二的省份相比,廣東稅收總量領先優勢由2011年的2764.9億元擴大到2015年的5172.6億元,廣東全國第一稅收大省的地位得到鞏固。
稅收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從中可以窺見經濟形勢變化。數據顯示,5年間,廣東稅收出現服務業化態勢持續強化,產業高級化態勢不斷鞏固,混合所有制態勢持續增強等特征。這些特征出現表明稅收結構的積極向好變化,究其原因是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的結果。
產業結構調整見成效
第三產業稅收占比近六成
報告顯示,2011—2015年廣東稅源增長動力繼續實現從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切換。廣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稅收占比由2011年的0.1∶42.1∶57.8,調整為2015年的0.1∶41.5∶58.4。
廣東地稅相關負責人介紹,國際經驗表明,第三產業占比提高,對經濟發展和稅收增長的貢獻度不斷提升,符合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向第三產業為主導演進的產業規律。
不僅如此,報告還顯示,2015年,廣東來自第三產業的稅收收入首次超萬億元,達10648.7億元,僅次于北京的10707.1億元,位居全國第二。
從全國范圍來看,廣東來自第三產業稅收占總稅收的比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4.8%)3.6個百分點,分別高出同期江蘇(47.4%)、浙江(51.5%)和山東(43.4%)11.0個、6.9個和15.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稅收占比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以及國內主要經濟大省。
產業結構趨高級化新興產業稅收異軍突起
數據顯示,2011年廣東來自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的稅收為2067.1億元,而2015年為3792.5億元,年均增長16.4%,占第二產業稅收比重也從2011年的34.4%提高到2015年的50.3%。
同期,在第三產業內部,廣東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0.4%,比2011年提高了4.1個百分點。
廣東地稅相關負責人介紹,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其單位GDP含稅量一般高于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上述數據表明,廣東初步形成了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產業高級化態勢愈發明顯。
報告顯示,2011—2015年,廣東新能源、新材料、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稅收增長勢頭迅猛。以深圳地稅為例,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貢獻稅收368.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4.8%,占深圳地稅收入(2276.2億元)的比重近1/6,新企業、新業態等新興產業稅收快速增長,折射出廣東呈現加速度的創新驅動態勢。
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珠三角主體地位優勢牢固
報告顯示,2011—2015年,珠三角九市占全省總稅收比重從86.9%提高到88.7%,提高了1.8個百分點,表明珠三角地區稅收主體地位優勢穩固。
從地稅收入看,2015年,珠三角地區稅收增速高達17.5%,比粵東西北地區高出10.4個百分點,深圳、廣州、佛山等市總部經濟的稅收效應顯著,均實現較快增長;從國稅收入看,全省國稅收入總量超百億元的11個地級市中有8個位于珠三角地區(除肇慶),這是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起步早、發展快的成效,在稅收收入上釋放出來的直接信號。
粵東西北地區稅收增長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明顯。受益于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新一輪交通大會戰等戰略實施,粵東西北地區稅收從2011年的1513.6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071.5億元,占全省稅收收入的比重從13.1%提高到13.4%,增加了0.3個百分點,年均增速為11.0%,快于珠三角地區0.8個百分點。但由于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基礎弱、結構單一、縣域經濟不發達,在全國以及我省房地產經濟整體降溫的拖累下,2015年粵東西北地區稅收增速為1.9%,低于珠三角地區14.9個百分點,導致粵東西北地區稅收占全省稅收收入的比重從2014年的13.4%下降到2015年的11.6%,整體下降了1.8個百分點。
■分析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是主因
報告分析指出,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之所以取得積極成果,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是稅務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測算,廣東稅務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0年的第108位攀升至2014年的第81位,提高了27個位次,從全球中等偏下水平提高到中等偏上水平。特別是納稅便利化指標改善顯著,納稅時間由2010年的384小時/年降至2014年的180.8小時/年,縮短了52.9%。
第二是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有力。2009-2014年,廣東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知識產權服務水平全國領先。
第三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廣東社保費單位繳費比例從“每市一策”調整為全省統一標準,并根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降低社保費負擔。加大自貿區政策在全省輻射推廣力度,最大限度發揮制度紅利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作用。
報告指出,企業社保費負較重、稅收房地產業化短期內較難扭轉、民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制約著我省稅收增長與經濟發展。建議“十三五”期間加大增強供給側“三駕馬車”改革力度,在繼續適當放緩企業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下限上漲幅度的基礎上,適時下調部分社保費種的繳費費率。同時,全面提升稅務信息化水準,著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稅務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