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網絡媒體走轉改】沈家嶺村:昔時"蘭州鎖鑰"見證今朝精準扶貧
來源: 千龍網  
2016-09-20 16:51:48

  9月19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來到甘肅蘭州市七里河區魏嶺鄉沈家嶺村采訪。圖為在沈家嶺村紅色革命廣場,76歲的李厚功(左二)回憶父輩講述的沈家嶺戰斗故事。張佳琪攝

  千龍網甘肅蘭州9月20日訊(記者馬文娟)沈家嶺村是1949年解放蘭州戰役沈家嶺戰場遺址所在村。當年,此地工事之堅固、敵人之兇悍、地形之復雜,均屬前所未有,故有“蘭州鎖鑰”之稱。

  如今,借著發展紅色旅游業的東風,沈家嶺村的精準扶貧也在扎實進行。“生活變好了,以前有2頭騾子就叫地主,現在好多人家都兩輛車了。”76歲的李厚功老人這樣說。

  村民朱應平的家就在紅色革命廣場旁,深深的院子里種著蘋果、冬果,還養了一頭羊。院子正對著半山的梯田,里面是當地主要農作物——百合、玉米和土豆。朱應平的爺爺和父親都已過世,兄弟姐妹四人中,大哥和姐姐已經結婚,二哥在外打工,作為老幺的他擔負起了照顧患病的奶奶和母親的任務。如果只靠自己種田,收入十分有限。為此,村里每年每畝地補貼38元,提供雙壟玉米的地膜,能夠保濕、抗旱、增加產量,還免費提供土豆種子。如今,朱應平家的大門還掛上了“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科技示范戶”的牌子。

  與朱應平家一巷之隔的王世發,是精準扶貧戶入戶家庭。王世發患有腦出血,妻子也喪失了勞動能力,家庭主要收入靠兩個兒子外出打零工。2015年,幫扶干部、七里河區委黨校副主任科員王虎幫王世發的兩個兒子找了工作,長子王小虎在工程隊安裝路燈,次子王小軍跑長途運輸,兩人月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王世發的妻子也申請到了臨時救助。2015年,王世發家家庭人均純收入達12244元。

  朱元寶也是精準扶貧入戶的受益者。他家共有3口人,住在已有五六十年歷史的磚木結構老房子里,主要靠種地維生,因為文化程度偏低,缺少技術,只能依靠傳統農業種植,沒有固定收入。2013年,朱元寶家的人均純收入只有2693元。

  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朱元寶的兒子朱玉龍到七里河大灘物業上班,每月工資2200元,有了固定經濟來源。朱元寶的妻子參加了區里組織的家政培訓,取得勞務部門認定的勞動技能證書,在農閑之余,也能外出打工。同時,朱元寶家還享受百合優質母籽補貼3200元,駕照補貼4800元。今年,朱元寶一家申請了危房改造項目,政府補貼了5萬元改造款,現在,兩間明亮的新居已經基本建好,過段時間就能入住。

  除了一對一精準幫扶,沈家嶺村今年多了一個新項目:蘭州沈家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未來,這個合作社的發展也許能為更多貧困家庭提供增收空間。

  從紅色革命廣場繞到另一側的山上,再沿著平整的紅磚路蜿蜒而上,就是合作社的門口。理事長高俊霞抱著一捆草,正在給一群小母雞喂食。沈家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了“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鼓勵貧困戶參與合作社經營。目前,合作社養殖土雞2000余只,種植百合180畝、土豆216畝,發展農家樂2家。

  “剛開始的時候工作有一定困難,后來經過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的努力,鼓勵貧苦戶參與到合作社里來,現在已經有36戶社員入社。以養雞為例,大家統一到我這里采購雞苗,在各自家里散養,最后我們來統一銷售。”高俊霞說,因為今年1月剛剛起步,規模還比較小,一般一戶人家養殖三五十只到百只不等。一只雞從雞苗到出籠需要4到4個半月的時間,每只凈利潤在20元,這么算下來,一戶能增收1000元左右。未來,高俊霞希望能擴大種養殖規模,發展電商、微商,把土雞做成沈家嶺村的主導產業品牌。

  9月19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來到甘肅蘭州市七里河區魏嶺鄉沈家嶺村采訪。圖為沈家嶺村精準扶貧戶入戶家庭的王世發在接受“長征路上奔小康”甘肅采訪團記者采訪。千龍網記者馬文娟攝

  9月19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來到甘肅蘭州市七里河區魏嶺鄉沈家嶺村采訪。圖為村民朱應平家的大門口掛著“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科技示范戶”的牌子。千龍網記者馬文娟攝

  9月19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來到甘肅蘭州市七里河區魏嶺鄉沈家嶺村采訪。村民朱元寶一家三口住在已有五六十年歷史的磚木結構老房子里,今年,他申請了危房改造,不久后,就能搬進明亮的新居。千龍網記者馬文娟攝

  9月19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來到甘肅蘭州市七里河區魏嶺鄉沈家嶺村采訪。圖為沈家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村民正在喂雞。千龍網記者馬文娟攝

關鍵詞
沈家嶺村,精準扶貧,小康
責任編輯:李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