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13日,人民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俠客島”先后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文章《我的文學情緣》,14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全文刊登該文。
在這篇文章里,習近平嘮家常般地談起他的文學閱讀史。從孩提時“岳母刺字”的刻骨銘心,到為官寧德時對壽寧知縣馮夢龍的心有靈犀,從梁家河窯洞里手不釋卷讀《浮士德》,到古巴首都哈瓦那兩度憑吊海明威,雕刻時光般的講述,把人帶入了一段文學滋養、理想激蕩的時空之旅。
深情的回憶和親切的講述,透露出習近平對文藝事業的深厚感情,對文藝創作的熱切期待。如果說《講話》是總書記從黨和國家層面對文藝工作做出定位和提出要求,那么這篇《我的文學情緣》則更多地從他個人閱讀欣賞經驗角度,印證了文學藝術給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兩者互為表里,深化著我們對文藝創作時代使命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兩年以來,文藝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對文藝創作的關注和努力更加升溫。文藝如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更加有益于世道人心,怎樣以文化的方式塑造中國獨特的國家形象,以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助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中國文藝還需進行有闖勁、有韌性的不懈探索。
兩年前的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當時有幸參加這一座談會的文藝界代表共有72位,他們均為文藝各領域中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的杰出代表。與總書記最近距離的交流與互動,加之在文藝領域中的長期浸淫與涵泳,使他們對總書記的講話產生了由衷共鳴與深刻印象。兩年之后,談到這次座談會,他們仍然記憶猶新,仿佛事情就發生在昨日。
近日,在中國作家協會的一間辦公室里,文藝座談會的參與者之一、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高洪波為我們講述了他記憶中的這次文藝盛會。
記者:兩年前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群英薈萃、少長咸集,是我國文藝領域的一大盛事,作為親歷者,能否給我們講述一些會議的細節?
高洪波:2014年10月15日,我有幸參加了文藝座談會。一開始沒有想到習總書記會親自主持會議,并且發表重要講話。直到會議召開了,我才發覺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歷史性的講話,勢必會對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內的文藝工作起到引領方向的重大作用。很顯然,習總書記是在掌握了大量的文藝界現實情況,并對當前文藝工作的成就與不足都做了全面深入的思考之后,才有了這樣一個精辟、精彩、高瞻遠矚的講話。我們在聽了他的講話之后,不僅為習總書記對中外文學名著的熟悉、對我國文藝界狀況的了解所感佩,也為他對待文藝工作者發乎真誠的尊重與期待所感動。
習總書記在與文藝界代表的交流中,講述了自己成長中的許多故事,比如他講到了與河北作家賈大山交往的故事,那個時候,他是正定縣縣委書記,卻能真心誠意地與作家交朋友,他們在一起吃菠菜面條,喝常山香酒,那是一種真正交心的感情,讓人聽了很動容。再比如,總書記在與葉辛的對話中,談到他青年時上山下鄉的情景,他插隊到陜北的黃土高原,那里路途遙遠,灰塵漫道,人民生活相當貧困,窯洞里只有星星點點的煤油燈火,他就在那樣一個偏僻的地方鍛煉與成長,從最開始的極度不適應,到后來與老百姓打成一片。他還講了柳青的故事,柳青這位作家深入生活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中央一紙文件發下來,他立馬就知道房東老大娘會哭還是會笑。這些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一種特殊時代的壯闊的人生體驗,一種質樸、厚實,帶有泥土氣息的人生體驗。我覺得他說的既是自己的經歷,也是一種文學或者人生的道理。
記者:這兩年來,您覺得文藝界發生了哪些實實在在的變化?
高洪波:這兩年來,文學界發生的變化之一,是作家們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力度加大了,自覺性增強了,作家們看待生活與歷史的眼光更加客觀與立體了,這是一個明顯的變化。以今年作協組織的“重走長征路”大型采訪活動為例,我們前后一共組織了10多個采訪團,作家們的參與度非常廣,不僅有成名的作家,而且80后、90后年輕作家與網絡作家都廣泛地加入進來。一路走下來,大家的內心都很震撼,在那些紅軍留下過足跡、傾灑過熱血的地方,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革命歷史的沉重,感受到了長征精神的偉大,也深刻領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這樣的體驗將會給作家們的創作帶來巨大的情感沖擊與精神濡養。
我還有一個突出感受,就是那種無病呻吟式的閣樓文字、杯水風波式的私人書寫變得越來越少了,而把眼光投向大地、投向群眾,有格局、有情懷,呈現勁健之氣的作品明顯多了起來,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兒童文學這幾年可謂獲得了長足發展,今年曹文軒斬獲安徒生獎就是一個明證,這次獲獎增加了我們的文學自信,證實了我們的兒童文學不僅不比國外兒童文學差,甚至還比他們強。值得注意的是,曹文軒獲獎并不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是代表著國內兒童文學整體創作實力的提升。綜觀我們的兒童文學創作隊伍,上至90多歲的任溶溶,80多歲的金波,下至70后的殷健靈、李東華、薛濤等人,乃至80后正在崛起的年輕作家,再加上一批早已成名的作家如阿來、張煒、肖復興、趙麗宏等人的加盟,可謂兵強馬壯,人才濟濟,輔之以空前繁榮的少兒出版的推動,我國兒童文學正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記者:習總書記在座談會講話中提到了很多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如數家珍,背后還有很多他青年時期的讀書與奮斗往事,讓人聽了很受鼓舞。現在,我們的精神生活變得空前豐富了,但是感覺人們讀書反而不如以前那么如饑似渴,也缺少了那樣一種沉心靜氣。
高洪波:五四以來,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的滋補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幫助中國文學打開了一個新的格局。其實,中外文學名著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優秀成果,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我們這一代人曾經如饑似渴地沉醉其中,我們的文學修養也藉此形成。你得承認,人類偉大的靈魂都是相通的,那些寄寓偉大靈魂的文學名著對我們的精神有一種朗照作用,讓我們變得更加豐富,也更加強大,這是經典對于讀者的恩澤。一個作家要想取得成就,或者一個人要想精神茁壯成長,除了對本民族的經典要熟悉之外,還要目光四射,廣泛汲取全人類的文化精華。
我與習總書記是同代人,他在講話中提到的那么多的文學名著,我是感到既熟悉又親切,他的很多讀書的故事,比如走30里路去借書,比如在搬書的過程中發現了好書,就爭分奪秒地閱讀,我都有深深的共鳴,因為我們那一代人的讀書生活常常就是那樣子啊!那個時代,一本好書就是珍貴的資源,常常是在朋友之間傳看,大家都一睹為快,借書是很普遍的現象。那個時候,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相對單一,發現了一本好書,就像發現了一眼甘泉,不喝個肚兒圓是不肯罷休的。現在的情況如你所說,因為文化生活極度豐富了,讀書變得輕而易舉了,人們反倒缺少了那樣一種讀書的心勁。事物往往就是這樣辯證發展的。
記者:在您所熟悉的兒童文學領域,今天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高洪波:以兒童文學來說,現在是一個黃金時期,但也是一個考量人的定力的時期。我們不能被市場的鞭子抽著走,創作終歸要沉下心來,要抗得住紛繁的誘惑。兒童文學的準入門檻比較低,正因如此,每個兒童文學作家都要精品意識,懷抱敬畏,遠離浮躁,給孩子們拿出真正的優秀之作。社會效益對于精神文化產品來說非常重要,對于兒童文學作品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孩子是最缺乏分辨能力的,如果忽視兒童文學的社會效益,作品創作得越多,產生的危害可能也越大。
我自己也在堅持兒童文學創作,不僅給《幼兒畫報》寫文章,還在創作一套《快樂小豬波波飛》的系列書。每次動筆的時候,我都會努力讓自己變成少兒朋友的平等的對話者,變成孩子們真正的朋友。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一樣,需要沉下心來研究讀者,這個讀者就是今天的孩子。一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首先要打好哲學的底子與中國古典文學的底子,然后要張開想象的翅膀,充滿溫情與快樂地進行創作,千萬不要板起臉來給孩子寫東西。
(張健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