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決勝全面小康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交出怎樣的成績單?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今年以來,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面對國內外形勢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戰中拿下重要一役。(12月14日新華社)
近年來,有人說:“河北的經濟形勢已經大不如前,正在慢慢失去經濟強省的地位。”回顧河北的發展史,第二產業的能源、鋼鐵、化工等行業一直是河北的產業支柱,在經濟發展的“吃飽期”,資源型企業是助燃劑。但是,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環保型和高新技術型社會的呼聲越來越高,轟轟烈烈的去鋼鐵產能過剩、去煤炭產能過剩行動就此展開。
要在去產能過剩的社會浪潮中占得先機,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產業技術是完美助跑。面對專業轉型的陣痛,河北應該帶著壯士斷臂的決心,用磐石般的態度,鐵一般的紀律,打好去產能攻堅戰。
渡過“吃飽期”,進入到“吃好期”,已經不能用囫圇吞棗的態度去發展經濟,講究葷素搭配、有節有律的發展方式才是符合新時代經濟社會的內在要求。我們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經濟發展有速,也要有度,要能夠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去規劃發展,要避免盲目地追求GDP而忽視社會整體需求。地方政府在引進項目時,要考慮是否與當地長遠發展規劃相匹配,絕不容許將經濟發展建立在破壞社會和諧上。
經濟發展要“穩”,并不意味著要消極對待。當前,“京津冀一體化”是河北面對的巨大機遇,河北當局要積極融入到這一發展浪潮當中,用能動的態度服務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要合理調整產業布局,良好有序地承接京津重大項目,及時完善配套設施,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經濟帶。在引入項目的同時,還要“輸出文化”,大力宣傳河北旅游資源,通過良好的口碑和服務,來吸引大量游客從而帶動相關行業的共同發展。經濟發展,人才是重要因素,也是內在推動力。河北在積極引入高素質人才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當地人才。發展人才不僅要高端,更要“接地氣”,能夠無縫銜接地方發展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拿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態度,引進與培養兩手抓,從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勢頭欣欣向榮。
“滿招損,謙受益。”河北要一直保持積極能動的態度,用真抓實干、敢打敢拼的干事方法,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推動經濟穩定有序地發展,爭當“全面小康”的排頭兵。(凌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