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節,又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有一種說法是,“正月十五大似年”。在不少人看來,正月十五比春節還要重要和隆重。元宵節一過,春節才算圓滿。鬧元宵,賀佳節,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將年味傳播開去。今年的元宵節該怎么過?
中國民間傳統是要在明月高懸的元宵節夜晚,人們觀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在古代,人們在元宵節期間打破日常秩序的約束,連平日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未婚女性也有機會走出家門,與心上人互訴衷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等詩詞名句,描寫的正是青年男女元宵節相會的場景。此外,元宵節還是已婚婦女祈求子嗣的節日,如婦女互贈元宵、“摸門釘”、“偷燈盞”等。在一些地方,婦女甚至在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龕上的元宵以求早生子嗣。傳統文化飽含了對美好的期盼、對幸福的祈愿,對未來的憧憬,內生了更多的情感,是傳統的一家團聚,是觸摸內心的家鄉情愫,抑或是一次特殊愛心歷程。
如今的元宵節,吃元宵、看燈會、猜燈謎、耍社火等習俗仍在,但節日內涵和過節氛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現在的過節氛圍,和隋唐宋時盛況不能相提,和二三十年前都有很大落差。與它日子臨近的西方情人節,似乎都更引人矚目。元宵節原本的豐富內涵、熱鬧非凡哪去了?或許,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日習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節是古代的狂歡節,舉國上下不分晝夜一起歡慶。”非遺專家、民俗專家傅功振認為,如今不熱鬧是社會發展轉型的必然。“當然,另一方面也顯露出城市里大型社會活動空間減少,全民歡慶缺乏場地和條件。”近年來,傳統節日逐漸被冷落,而“洋節”大行其道被廣泛接受,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很大侵蝕,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已經成為了現實課題。留住元宵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的身影,也是當前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歡度元宵節,是向傳統文化致敬。在元宵節張燈結彩不僅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體現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濃厚的歷史氛圍,更記錄了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在積極推陳出新的同時,我們還需大力保護與傳承我國傳統元宵文化,讓寶貴的傳統文化拂去煙塵,重新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