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高彥明接受記者采訪。長城網 高琳哲 攝
長城網北京3月7日訊(特派記者 高琳哲)隨著中國的崛起,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正在召開的2017年全國兩會上,高彥明委員提出,適度的簡化漢字讀音,會給人們學習使用文字、推廣普通話以及漢語走向世界帶來許多便利。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漢字的讀音和使用這些方面的困擾,如‘的地得’的使用、多音字的讀音等。即便是文字功底比較好的,有時候也需要斟酌考慮。”高彥明委員認為,語言是重要的文化傳播載體,漢語需要向世界普及,但漢語“難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語的普及。
他指出,漢語難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多音字太多。據統計《現代漢語詞典》收錄11000多個字,其中1200多字不止一個讀音,部分漢字讀音有三個以上,如“和”字有hé、hè、hú、huó、huò五個讀音。
高彥明委員舉例說明了自己的提案:在不引起歧義的情況下,可以統一對字義相近的漢字的用法,如“的地得”。可以適度的對讀音和意義不同的漢字合并、減少讀音,如鑰匙shi,湯匙chí,都讀shi;創chuàng作,重創chuāng,都讀chuàng。對書面語、口語不同的盡可能選用口語,如血xuè改讀xiě;送給gěi,給予jǐ,都讀gěi。
漢字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進行讀音簡化后,是否有悖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高彥明委員也針對記者的疑問進行了解釋,“所謂的簡化漢字讀音,并不是合并所有的多音字,仍然有必要保留不同讀音以區別詞性、詞義、用法、語體的不同。比如“長”作形容詞讀cháng,作動詞讀zh?ng等。”他說,“中華崛起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文化一定要向外傳播,但是如果接觸的文化很難,反而不利于傳播,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簡化漢字讀音,讓文化傳播的道路更暢通。”
“歷史的發展就是從復雜到簡化,繁體字到簡體字的轉變也正是符合了這一規律。簡化漢字讀音的改革,需要堅定不移地推動。”高彥明委員認為,這樣變革可能會造成人們一時的不理解或不便,但從長遠看,精簡漢字讀音,不但不會影響原義,而且會給人們學習使用文字、推廣普通話以及漢語走向世界帶來許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