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統籌推進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發展,實施好相關規劃,研究制定新舉措”……
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統籌推進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內的三大戰略的闡述,在出席全國兩會的河北省代表委員中引起共鳴。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3年多來,河北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協同發展帶來的好處。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未來河北仍將扎扎實實推動協同發展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在三大領域實現更大突破,在協同創新上謀求新進展,在補齊短板上繼續攻堅,確保年內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協同發展近期目標。
三大領域再突破
——打造綜合交通體系,謀求生態共建共享,力推產業相融互促
一家企業的產業遷移路線圖,見證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巨大成效。
“我們的總部和研發中心設在北京,液晶玻璃基板制造落戶石家莊,新能源產業布局到張家口,高科技產業園落戶到廊坊永清。”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東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兆廷,跟記者聊起了企業項目分布情況。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向廣度深度拓展,這家企業各產業板塊重新洗牌,為東旭未來發展織就“夢想大網”。
在京津冀,企業升級轉移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河北乃至京津冀的產業格局加速重構。
“三年來,我省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三個重點領域集中力量推進,協同發展疊加效應顯現,拿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代表委員們認為。
交通一體化加快推進,打通12條、共計1400余公里的高速“斷頭路”和干線公路“瓶頸路”,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和半小時通勤圈初步形成。污染治理聯防聯控聯治,2016年PM2.5平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35.2%,三年來累計植樹造林1546萬畝。產業轉移有序推進,去年河北從京津引進項目4100個、資金3825億元。累計簽約引進北京商戶23140戶,入駐5440戶,有序疏解了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
以前的成績,化作河北推進三大領域實現更大突破的動力。“未來我省在三大領域要做的還很多,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推動協同發展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治理霧霾人人有責,貴在行動、成在堅持”……
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河北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基礎和京津冀三地協同共建機制的有效運轉。
他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要實現共建共管,打破行政區劃很重要,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統一規劃、聯動機制、合作模式。
在產業領域,從單一項目的遷移到批量項目承接,我省承接產業、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更精準了、效率提高了。“但面向未來,各地僅靠自身固有的交通、區位、資源等優勢,要想形成大規模、高品質項目的產業集群和產業支撐還遠遠不夠。”一些代表委員說。
“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需要在加快承接平臺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委書記楊慧表示,目前我省正在重點抓好曹妃甸區、渤海新區等11個省級重大承接平臺建設。就滄州而言,將著力提升滄州現代產業基地、渤海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任丘石化產業基地三大平臺承載能力,同時圍繞全市18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打造產業協同發展戰略支點。
“河北還要將承接產業轉移與自身轉型升級緊密結合起來,強化與京津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鏈重構,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產業新格局。”代表委員們說。
在交通領域,我省正在著力打造互聯互通、現代立體的綜合交通體系。“未來推進交通一體化進程,河北不僅要加強交通重點項目建設,更要打造三地綜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促進政策法規統一。”一些代表委員建議。
協同創新再發力
——提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最大限度引進京津技術到河北轉化
“目前京津冀科技教育資源豐富,但分布極不均衡。”3月5日下午,在河北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大學副校長李小亭發言時說,首都的優質高等教育、科技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密集豐富,擁有大量部屬高校、尖端科研院所和超過40%的兩院院士,天津職業教育優勢明顯,而河北的教育、科技發展水平整體落后于京津。李小亭代表的發言直指要害。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了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
“對河北而言,京津冀最大的資源是創新資源,最大的優勢是創新優勢,推動協同發展,根本也在創新。”一些代表委員認為,我省要善于借助這一優勢,提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放大和激活創新要素,進而實現區域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跨越。
“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將整合創新資源,彌合發展差距、貫通產業鏈條、重組區域資源。”一些代表委員認為,這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選擇和根本動力。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委書記聶瑞平感受很深。他表示,近年來,保定市堅持把協同發展、創新驅動、環境支撐作為三大主體戰略,把協同創新作為重要突破口,爭當國家級創新型城市,爭當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爭當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排頭兵,努力開創推動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新局面。保定市深化與北京多地的合作,積極對接科技部、中國科協、中科院、清華、北大等高端創新資源。尤其是加強與中關村的戰略合作,著力建設“一中心一基地一園區”。
從全省范圍來看,各地積極先行先試,協同創新實現高位起步。目前正積極打造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等重點科技園區。與京津合作共建各類科技產業園區55個,產業技術聯盟65家,建設各類眾創空間300余家。京津550項科技項目、13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河北。
代表委員們建議,未來,河北要加強創新要素的整合、對接、融合、共享,出臺更優惠政策,推動知名高校、創新團隊落戶。要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協調統一的財稅金融、產權交易、技術研發等政策,最大限度吸引京津技術到河北孵化轉化。
補齊短板再攻堅
——深化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
在全國推進醫保信息聯網,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新目標。
這種改革創新的實踐,已經在京冀兩地破冰。“就在1月份,在京冀兩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努力下,京冀兩地醫保直接結算服務協議簽署,河北燕達醫院開通全國首家異地結算系統,北京與河北在全國率先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國人大代表、河北三河燕達實業集團董事長李懷介紹。
燕達醫院的破冰實踐,得益于近年來補齊河北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的努力。目前,我省260多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與京津醫療衛生合作項目達到400余個,在衛生、人社、養老等方面簽訂150多項合作協議,三地實現了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職稱評審證書互認。
成績值得肯定,但放眼京津冀,河北仍是三地之中最明顯的短板。
“只有加快縮小河北與京津發展水平的落差,才能有效促進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代表委員們建議,必須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依靠改革創新,引入市場機制,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合理推進教育醫療、社會保險、公共文化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目前,京津冀統一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市場壁壘較多,必須下決心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盡快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制度體系。
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依靠改革創新補齊短板,打造區域體制機制高地上來。
“養老服務是協同發展促進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全國政協委員、唐山市政協副主席胡萬寧認為,目前三地養老機構政策制定仍處于各自獨立狀態,空間布局不合理,導致養老機構入住率較低、形成資源浪費,同時社保制度不銜接制約了養老人員流動。
他建議,實現三地養老機構在醫療保險等領域的全程協調銜接,建立三地養老機構錯位互補定價等機制,構建京津冀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社會公共服務新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克榮則把目光對準了京津冀軌道交通換乘點效率低這一難點。他在調研時發現,目前由于軌道交通換乘點設計不盡合理,燕郊到北京雖然開通多個班次通勤火車,但每天乘坐人數不足2000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每天有30萬人乘坐汽車往返北京與燕郊之間,給北京帶來巨大交通壓力。
“要從改革創新的角度,統籌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綜合考慮三地軌道交通建設的人流、物流、車流等多種因素,科學布局、高效銜接,打造綜合性強、效率高的立體交通系統,打通核心城區與站點之間的‘最后一公里’。”石克榮代表建議。
“要以更大力度抓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逐步縮小與京津的政策梯度差,營造更公平高效的營商環境,把河北打造成聚集優秀人才、先進要素、優勢產業的高地。”代表委員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