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4月18日綜合訊(張欣 賀宏偉)4月17日上午,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已經進入發射區,垂直轉運的順利完成,標志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
“太空快遞小哥”準備首飛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于4月17日完成了總裝測試等技術區各項工作。當天7時30分,承載著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2.5小時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之后,將在發射區開展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工作,完成最終狀態確認后,火箭加注推進劑,計劃4月20日至24日擇機發射。
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艘貨運飛船,由于它只運貨,不送人,所以被一些媒體昵稱為“快遞小哥”。
天舟一號:首個貨運飛船 身強力壯功能多
天天舟一號高度接近11米,是兩艙式的結構,下面一段直徑較細的是推進艙,為飛船在空間運行提供動力,上面一段直徑較粗的是貨物艙,運往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物資就放在這個艙段內,天舟一號的運載能力也十分出色,它一次可以將6.5噸重的貨物運上太空。
目前我國的神舟飛船發射一次,除運送航天員外,還能攜帶300公斤物品。但未來航天員要在空間站長期工作生活,就必須儲備大量的食物、水、氧氣和備份材料,這就需要更大的貨運飛船,一次性把幾噸重的貨物送上去。天舟一號全長10.6米,最大直徑3.35米,重13噸,它的個頭比天宮二號和神舟飛船都要大,是目前我國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
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天舟一號還搭載了非牛頓引力實驗等10余項應用載荷,將在軌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實(試)驗。
三次“太空加油” 六小時實現對接
按計劃,天舟一號發射入軌后,將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先后進行3次自主快速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多領域的實驗項目。
未來,我國的空間站在太空軌道運行,會受到殘存大氣阻力的影響而逐漸降低軌道高度,為了保持原有高度,就必須消耗燃料推動空間站上升,這就需要貨運飛船為空間站進行燃料補充。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之后,將通過一些特有的接口將燃料加注到天宮二號中。天舟一號實施的推進劑補加任務,是跟神舟飛船一個重大區別。
除了燃料補加任務,天舟一號要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共進行三次交會對接,其中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是一項全新的實驗,要求兩個航天器在6個小時左右實現對接。這也是比較新的試驗項目。試驗取得突破后,將來包括載人船、貨船都可以采取這種對接方式,縮短了對接時間,航天員也會舒服一些。
天舟一號轉運:前路從來是征途
4月17日清晨6時許,當高達76.5米的五級鋼結構門緩緩開啟,陽光伴著海風涌進來,成為歡送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出征的第一波訪客。橙色的活動發射平臺上,長征七號遙二火箭靜靜矗立,乳白色箭體孔武有力,鮮紅國旗圖案引人注目。
五級打開、四級打開、三級打開……隨著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完全敞開懷抱,天舟一號和長征七號,這對首次搭檔的中國航天新銳,即將踏上前往發射塔架的征途。
“出發!”指揮員一聲令下,驅動控制機構操作手王少博摁下按鈕,總重近1800噸的平臺穩穩起步,沿著軌道向室外慢慢移動。平臺四周,觀察員、警戒員小心翼翼地緊跟著、留神著,時刻準備處置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
每分鐘4米,這是平臺駛出廠房時的速度。這個速度不快,但時刻牽動著現場所有人的心跳。萬人一桿槍的航天事業,每一枚火箭、每一艘飛船,都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嘔心瀝血的寶貴結晶。
第一個彎道平穩通過,第二個彎道同樣順利。緊接著,是一段筆直的鐵軌。軌道兩側,新栽的椰樹正在抽出新葉,成片的龍血樹郁郁蔥蔥。許多人拿出相機,與平臺和火箭留下歷史性的合影留念。每分鐘25米,這是平臺駛入直道后的速度。這個速度不快,但記錄下文昌航天發射場建成以來的快速成長。
不遠處,執行完長征五號首飛任務的一號發射塔架重整戎裝,嚴陣等待下次發射任務的到來。從長征七號到長征五號再到天舟一號,發射場日趨成熟,中國航天愈加強大。數十名來自飛船、火箭總體設計部門的工作人員分列兩隊,緩步跟在平臺身后,藍色的制服與白色的箭體,輝映著藍天白云,幻化成一首關于夢想和星辰大海的詩——那是中國航天人永恒的征途。
徐徐轉過彎道,平臺開始減速。每分鐘4米,這是平臺靠近發射塔架的速度。這個速度不快,但凝聚著14億中國人的新期待。天舟一號,這艘以空間物資輸送為使命的飛船,將與神舟飛船一起,成為未來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左膀右臂。
近了,又近了……10時許,平臺一次性對中鎖定,精準停駐在發射塔架前,人們不約而同鼓掌歡呼。一段全新的征途,即將開啟……
(據中國新聞網、新華網、環球時報、央視網、北京晨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