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6月29日訊(記者 鐔立勇 楊金文 劉 飛 胥文燕)6月底的塞罕壩,正是適合旅游避暑的季節,樹是翠綠翠綠的,花也開得正艷。27日上午,在塞罕壩林場黨委辦公室,主任趙云國還在核實今年新入黨的職工人數;按照慣例,在7月1日黨的生日當天,林場新入黨的黨員都要到“尚海紀念林”舉行集體入黨宣誓,這次活動的組織工作就由趙云國負責。
“忠于使命,‘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這是塞罕壩林場職工從55年前王尚海任林場黨委書記以來,一直的堅守;無論條件多么惡劣,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這個使命都不曾丟掉。新職工、新黨員是塞罕壩的未來,必須建立起對于塞罕壩的使命感。到‘尚海紀念林’宣誓,就是培養使命感的一個過程?!壁w云國說。
王尚海:林場沒有建成,死也要死在壩上
“尚海紀念林”就是王尚海安葬的地方,位于馬蹄坑營林區的中心位置。文革期間,妻子勸他辭職回老家。他說:“林場還沒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壩上!”1989年,王尚海去世后,林場遵照他的遺愿,將他的骨灰撒在了馬蹄坑營林區,并將這片林子命名為“尚海紀念林”。
6月27日下午,記者在一位技術員于師傅的帶領下,穿過一條大約3公里的幽深小道,到“尚海紀念林”探訪,只見這里的樹格外地挺直,而挺直的大樹下面,不少的自生樹已經長到了兩三米高。這就象塞罕壩人,既然已經扎下了深深的根,就必然會生生不息。
馬蹄坑營林區,對于塞罕壩人來說,是個特殊的符號,是夢開始的地方。創業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成功經驗,1962、1963年連續兩年塞罕壩造林成活率不到8%。于是很多人的信心發生了動搖,林場內刮起了“下馬風”,“林場即將解散下馬”的傳言在職工中瘋傳了起來。塞罕壩造林事業處在生死存亡邊緣!
關鍵時刻,王尚海為了能以實際行動說服那些怕艱苦、不安心工作的同志扎根林場,身先士卒,把愛人和5個孩子從承德市搬到了當時還是不毛之地的壩上,與作業工人同甘共苦。劉文仕、王福明、張啟恩三位場領導也不約而同地把家從北京、承德、圍場搬到塞罕壩上,以示破釜沉舟,穩定軍心。
1964年,塞罕壩人在經過仔細勘察研究后,認為馬蹄坑是最適合機械化種樹的地方,于是決定在馬蹄坑舉行種樹大會戰。如果此役不成功,意味著別的地方將更不可能成功。
要種好樹必須要有好苗,這是第一步。當年,技術員石懷義在苗圃負責,一次,天突然下雨了。石懷義抬腿就跑,邊跑邊喊:“我去趟苗圃?!敝灰娛瘧蚜x沖進宿舍拿起鐵鍬,跑到苗圃引水渠源頭,把壩掘開了一個豁口——原來,他是怕下雨導致引水渠引來的水太多,把苗圃給淤了。
無論處于什么樣的處境,都無條件忠于自已的使命,這是塞罕壩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塞罕壩人的寶貴財富。
馬蹄坑大會戰成功了!
人們欣喜之余不會忘記:首任場長劉文仕,敢于較真叫板,從來沒有動搖過植樹造林的信念。技術副場長張啟恩,原是林業部造林司的工程師,愛人是中國林科院的助理研究員,為了建設塞罕壩,他一家五口離京上壩,在創業過程中他因工受傷,因未能及時治療,后半生只能與拐杖和輪椅為伴。
使命光榮,勝于生命,塞罕壩人用自己的行動宣示著忠誠
走在今天的塞罕壩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風光,人們已經很難想像當年荒漠的景象。然而,一旦打開土層,就會發現,盡管過去了幾十年,適合植物生長的腐植層其實只有10多厘米,而深處還依然是沙質土。
上世紀50年代,沙塵暴頻襲北京。而緊臨塞罕壩,距離北京180公里的渾善達克沙漠,海拔高達1400米,較之海拔43米的北京,就如同站在屋頂向院里揚沙。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這就是塞罕壩人最初的使命,光榮的使命!當時這個決定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林業部為塞罕壩林場配備了一支高規格、精干的創業隊伍。由承德農業??茖W校、東北林學院、白城林業機械學校分配來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原承德專署塞罕壩機械林場,圍場縣大喚起林場、陰河林場的242名干部職工一起組成了369人的創業隊伍。這支隊伍,來自全國18個省市,平均年齡不到24歲。
“要是能開拖拉機馳騁在原野上那有多好啊!”當時19歲的陳彥嫻正在承德二中讀高三,懷著夢一樣的向往,她和五位女生放棄了高考,選擇了上壩,于是有了在壩上地區廣為流傳的“六女上壩”故事。
當年塞罕壩種植糧食場面。資料片。
然而,塞罕壩上條件之艱苦讓人難以想象。6月也會下雪,并不是文學里的故事,而是塞罕壩氣候的真實寫照。氣象資料顯示,塞罕壩最低氣溫-43.3℃,年均氣溫-1.3℃,年均積雪7個月,年均大風日數53天,最晚降雪紀錄是6月10日。
“那個時候,林場房屋不夠住,就住倉庫、馬棚、窩棚、干打壘和泥草房,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不下雨,屋里還滴答。最難熬的是冬天,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40多度,白毛風一刮對面不見人?!痹谝淮伍_會時,陳彥嫻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動。
“塞罕壩林場有句老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塞罕壩第二代務林人鄧寶珠向記者表示,他于1973年來到壩上。
如今,塞罕壩總經營面積14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森林資源總價值約202億元。不僅營造出了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也為社會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塞罕壩再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麗的高嶺”。
“聽從黨的召喚,迎難而上,矢志不渝,阻斷沙源,修復生態……”這句話在塞罕壩林場上空久久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