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棵樹看見一片森林,這不是寓言,而是塞罕壩人書寫的傳奇。
在塞罕壩,我有幸看見了這棵樹。它不是一棵普通的樹,而是承載著無限希冀的樹,由于它的出現,昔日的荒漠塞罕壩,已演變成了今日的百萬畝林海。它究竟承載著怎樣的傳奇呢?
這是一棵落葉松,已被無數路過的人用石塊給圍了起來,壘了近一米高,還用紅絲帶纏了起來,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紀念這棵功勛樹。讓我們回顧一下這棵樹的歷史。
塞罕壩最低氣溫零下43.3℃;年平均氣溫零下1.3℃;年均零下20℃以下,低溫天氣達4個多月;年均無霜期52天;年均積雪期達7個月。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使人難以生存。
1961年,10月的塞罕壩,寒風吼叫,大雪漫舞。想想“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時任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局副局長劉琨,率隊策馬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壩上,為我國北方第一個機械林場選址。
當他默默站在荒漠無際、寸草難生的塞罕壩,心中疑惑萬分,仰天長嘆。難道是上天給他開了一個如此大的玩笑?若想在此造林,豈不是想當然?
所謂事在人為,不屈服于命運的劉琨,懷著期盼行走在艱難的路上,踏過一片片沙地,每經一地,無不期待奇跡。
整整在荒原上考察了三天后,終于在康熙點將臺的石崖下,發現了天然落葉松的殘根。有殘根?這個線索實在讓劉琨頓時喜出望外,決定繼續尋找。最后,竟然在荒漠的紅松洼一帶,發現了一棵粗壯挺拔的落葉松。
塞罕壩建廠前發現的一棵松
奇跡終于誕生了!劉琨仔細研究著它,仿若是研究外星物種,不曉得是怎樣一下子出現在了他面前。他默默撫摸著樹干,無語淚先流,動情地說:“這棵松樹少說有150多年,它是歷史的見證,活的標本,證明塞罕壩上可以長出參天大樹。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會有億萬棵松?!?/p>
冬去春來,這棵松歷經一百五十多個輪回,如一位守衛疆土的衛士,無畏風霜雪雨,無畏天寒地凍,無畏沙化干渴,獨自屹立在那兒。就是這樣一棵樹,給了劉琨無限希望,給了塞罕壩無限生機。因為它的出現,塞罕壩從此便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棵樹”的確給了人們信心,但劉琨心里清楚,艱巨的任務要進行下去,是要付出多少人的心血??!但是,如果不造林,將來的京城會不會變“沙城”,也就可想而知了。
之后,劉琨上報了對于塞罕壩的奇跡發現,建議在塞罕壩建立大型國營機械林場,并著手制定方案。方案的任務之一,就是“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p>
1962年2月14日,林業部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